何秀敏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动手画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
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途径1:学会提炼规律
高中地理课上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途径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四、启发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很快的提高,进而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