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专 谭 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是当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出发,浅析了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网络;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36-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指导观念、工作方式和探索思路。在当今复杂而多变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诚信荒芜、情感冷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棘手问题,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虚拟世界中更是充斥着各种无孔不入的不利于青年成长的因子,网络道德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现,也成为当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道德就是指“在网络活动中,网络活动主体能够从尊重人性、社会和谐以及网络技术特点出发,尊重科学,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维系的,调整人和人、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并以善恶观念来进行批评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利用网络散布虚假、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窃取资料,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等等。网络道德意识的缺失不但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也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性,网络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思路。
一、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进一步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实施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当前的实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一切从实践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现实反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根据现阶段中国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必须进一步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实施内容。毋庸置疑,中国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与网络管理的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的网络法规仍需完善。特别在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在制定上还是行动上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一些较为全面的实施内容还未在学生手册上有所体现。所以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要规范网络道德的实施内容,用它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它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例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了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包括要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等内容。在高校中我们也应根据大学阶段特征,制定较为成熟和全面的网络文明行为规范,包括相应的关于网络违纪的处理方法,增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建设。强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理念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根植于他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胞,他们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接受者、创造者,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涌动、生活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融于网络世界中,网络生活已经越来越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重叠。而在这个自由、开放、虚拟的空间内,现实世界的许多法规都被弱化,人的道德观念也变得薄弱。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较强自控力,有的被网络的绚丽缤纷所吸引而把相关的道德观念抛之脑后,有的只图自己一时的发泄之快,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看做是毫无影响的小事,有的甚至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良行为,触及了相关规范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这便是他们思想认识的盲区。另外,在他们的意识中把网络当成了一个可过度自由使用和发挥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使他们把网络道德教育当做一种强加于人,被动接受的需要,认为它属于一种非常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牺牲个性、泯灭思想的价值观念,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特别当出现这种个体价值观念与党和国家价值观念有些许冲突的时候,就应该牺牲个体的价值观念,逆反心理也造成了道德教育受到他们的排斥。可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建设仍是网络道德教育中关键的一环。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指出,发展的价值尺度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也理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真正实现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也正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是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所具备的道德信念、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统一体,是现实道德人格的延伸。”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对于人的道德意识便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在没有监督和压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身的崇高品格,实现自我过滤。而儒家的传统人格培养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是有积极作用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向来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比如“慎独”是儒家学者提倡的自我修身方法,也是古今许多学者追求的道德境界,其本质是提倡道德自律,强调修养个体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而是将道德真正视做“为己”之事,能够以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鲜明的道德情感立场,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的自我分析、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将善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贯彻始终。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提高网络道德认识,规范网络道德行为,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个人的网上行为虽被染上了虚拟色彩,但个人要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使他们做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网民,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业余活动,特别是可安排一些网络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开展德育网页评比、向学生推荐名网站、开展网上道德讲座等,在丰富的课余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到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开展网络以外的实践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来有效地抵制网络对青少年的诱惑,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实现他们网络道德观念的转变,就可避免许多网络道德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科学发展观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
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满足大学生正当而实际需要为教育开展的方向和内容,但这种教育理念尚未普遍确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宣泄不公、发表自我看法、掌握资源的重要窗口,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科技享受的愉悦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特别作为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有着“说”的本能、欲望和激情,而网络便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平台,在网络上的言行已成为他们的标榜,而网络上种种非道德行为也大多是他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所引发的,网络成为他们情感发泄、表达不满、逃避现实的窗口。从这点上来说,教育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个体自身价值和关注学生的人格独立,提供平台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重视他们实际需求,走进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很多观念日新月益,教育者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跟上数字化的发展。在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及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备和有关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教育者队伍既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充分认识网络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据的位置,不断加强网络的监管技术,把网络道德教育的执行落实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把网络道德规范的相关内容和网络基础知识相结合,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可以使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更多元化,更科学也更有效率。
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网络中的隐型公民也正发挥着自己不可忽视的力量,“周正龙华南虎假照事件”的爆发,雅虎网民就是那个有力推手,因此也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嘉奖;“5·12”大地震时网民在网络上传达着他们最直接的爱国情绪,为死者祈祷,为生者祝福,他们也为救援工作提供着力所能及的帮助;胡主席甚至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网民交流,倾听民间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了“网络公民”的崛起。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检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塑造一群具有崇高网络道德的公民,创造一个更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道德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