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华
为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效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于2006年全面推行“教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获得了2008年首届珠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英语科组也积极开展了此教学模式,下面就它的构建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案的编写原则
首先,同级同科教师分工协作,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并要求在编写中体现如下特点:基础性、开放性、主体性、差异性、趣味性。
二、组织形式与基本要求
1.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习交流、分组讨论、质疑答疑、总结反馈。
(1)预习交流。教师可在上课前先下发教学案,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先学后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在指导学生学会的基础上实现会学。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对单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掌握它们的形、音、义及其有关例句等,以教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对基础知识能达到识记程度。
(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探索知识发生的过程,对课本基础知识能达到理解程度。如让学生小组讨论名词的复数的构成,或动词的第三人称的变化,让他们找出其构成的规则,并由小组长汇报结果,在下一环节展示出来。
(3)依据疑难信息反馈,尝试解疑。教学案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时间,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主动地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课前的检查与指导。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等方式,展示讨论情况,对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共同答疑。
(4)学生归纳评价,教师总结反馈。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为一般规律,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思维的过程。如教学案中的拓展训练和当堂过关练习就是如此设计的。
2. 基本要求
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气质特征等差异,组建学习小组,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在一节课45分钟里,原则上采取“15+30”教学模式,15是指教师的讲解时间,30是指学生活动时间,有时教师可根据所学的内容采用“20+25”模式。
三、效果与反思
1. 学生的感触
提高了课堂利用率。由于教师摸清了学生们对将要学的课的掌握情况,就可以避免在已会知识上再浪费时间,改变了以前盲目听课的状况。课堂上自己成了主人,所以很投入,有目的。对于一个难点的解决,学生们需要查找很多资料,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合作内容越来越讲求质量,能力逐渐加强,通过小组合作,起到了以优带差的目的。
2. 教师的感触
要交给学生走路的拐棍,开学前进行音标强化训练,基本上达到可读准80%的生词。解决了课时时间不足的矛盾,减轻了课堂压力,且使教学能够有的放矢。教师时常有被难住的时候,这促使教师必须深钻业务,扩展视野。
3. 成绩的对比
2006-2007年度(下)初一期末考试,平均分为66.7分,合格率是45.7%,优秀率是20.0%。使用了教学案教学后,2007-2008年度(下)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7.88分,合格率为65.1%,优秀率是22.9%。
创造和使用新课标下的教学案是英语教学中的新探索。“教学案”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合一”,也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学生课前的预习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是活泼的,学生在堂上“交流与提问”是生动的。我们应不断应用、研究并完善它,方能充分发挥其多项功能,提高教、学两方面的效果。
最后,引用加拿大人戈培尔的一段话: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做出系统的描述。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