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军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胆识;课堂角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8(B)-0035-01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那么,教师应如何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到很多约束,诸如课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等等,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创新,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上课模式下,教师根据已经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和教学进度进行备课,模式单调。这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进行思考。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来自于心理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多的担忧。如对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担忧,对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合学生现状的担忧。过多的担忧,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笔者鼓励学生擂桌子。学生在笔者的指挥下,擂得舒缓急促,高低起伏。学生的行为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领导。当下课铃声响起时,笔者示意学生停止动作。下课后,邻班的学生既羡慕又惊讶,学校领导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笔者作为倡导者,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擂桌子体会课文中“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的情形。达到了此目的,笔者再无须给学生深讲课文。学生擂桌子这一行为正是建立在笔者的胆识之上的。
二、语文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课堂教学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切入点和教学风格。同一篇课文中不确定性的东西很多,这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而新的活力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事实上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再创造。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师生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再创造带来的成功感,这会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学会了探究式的学习,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实现了。
“教学相长”是指教师与学生互相进步,教师不能独占教学的支配地位,而是要从教学中解放出来。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应该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课堂角色,对教和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文教师要利用多种创新模式
课堂创新教学是一种观念,是指导教学的一种理念。所谓创新就是不拘一格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师生互动等方面入手,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诸如课文的地域性和人文性等,决定了语文教师选取的授课方式都应该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授课方式则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的不同,其学科创新的内涵也不同,这是我国地方教育的特殊性,虽然是一种限制,但也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四、语文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创新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创新能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三农问题”对城市学生来说,其题材有些陌生,然而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农村,很熟悉农村的生活,所以对这一题材的表现,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一点。语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即城市还是农村,来引导学生作文。对城市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表现农村生活的电视纪录片,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去农村体验生活,在对农村真实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文,作文教学的效果会明显地提高。对农村学生,教师让学生先了解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再让学生对农村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最后在作文中表现自己对农村发展变化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作文教学,照顾到了学生的具体现状,其效果也就更加明显。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创新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