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美国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动向有:尊重教育对象,促进全面发展;增加教师名额,缩小班级规模;提供教育选择,开展分层教学;谨慎修订课程标准,突出基础知识并满足多样化需求;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激励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广泛开设先修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 班级规模;分层教学;多样化需求;先修课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章辨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9-0031-08
美国经济发展不靠消耗资源谋取发展,而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出售知识产权。通过生产和出口电影大片、电脑芯片、武器弹片、名牌薯片等,在全球化经济中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美国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尊重教育对象,促进全面发展
尊重教育对象,就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美国人士认为,人是教育的对象。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在状态,而不是其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虽有幼稚和不足,但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须夯实基础,加强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并发扬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传统,还要强化公民教育。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一次演讲中说,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 固然重要,但第四个R亦不可缺,那就是责任心(Responsibility)。学者们呼吁,21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使人的全面素质得到发展。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美国学校普遍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9·11事件”后的一段时间里,新泽西州的中小学每天上课前要以班为单位背诵一段《独立宣言》;纽约市中小学生每天要右手抚胸,毕恭毕敬地向星条旗宣誓效忠美国;俄亥俄州的中小学生每人写一篇命题作文《给纽约消防队员的一封信》,称赞世贸中心坍塌中的罹难者是国家的英雄;俄克拉荷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小学生向纽约市的小学生赠送了文具和玩具,寄去亲切感人的慰问信,表示长大后为国出力。2002年3月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重申,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商皮尔森教育公司的发言人表示,所有的社会学科的教科书都得改编,一些增加了“9·11事件”内容的教科书2003年起陆续投入教材市场。2006年10月,弗吉尼亚教育厅助理厅长琳达·沃林格(Linda Wallinger)在里士满向笔者介绍说,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进对本州的认同,该州教育厅要求中学生必修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文献,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基本原则,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则,《弗吉尼亚权力宣言》,美国旗演变及弗吉尼亚州旗的寓意。
二、增加教师名额,缩小班级规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1993年克林顿总统倡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联邦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各州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1998年美国教育部对若干缩小班级规模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小班化教学的确是有效果的。
一是对阅读和数学能力提高有益。20人以下班级的学生及格率比20人以上班级提高了10个百分点。田纳西州对203个学区的1万名四年级学生和182个学区的1万名8年级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小班学生的学习表现要优于大班学生。田纳西、得克萨斯、威斯康星等州的实验表明:小班化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市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效果更为明显。
二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田纳西州的学校小班化后,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教室教学活动利用率从80%提高到86%。
三是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和时间。虽然小班化并不减少教师工作量,但减轻了教师班级管理压力,教师可分配更多时间辅导每个学生,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教学。小班更易于教师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如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的学校将1、2年级的班级人数减为15人后,教师每天可以腾出90分钟的时间,强化精读和写作教学,并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是教师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家长,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此基础上,从1999学年度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美国大多数中学都采用小班授课。
该计划的要点是: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每班23人减至18人。重点是小学1~3年级。其中,一年级减为17人;二年级减为不超过18人;三年级减为18人左右。“政策就是钱”,联邦政府采用拨款方式推动计划的实施。1999学年联邦政府拨款12亿美元,2000学年拨款14亿美元。之后7年内总拨款为124亿美元。各州政府自愿加入计划后向联邦政府申请拨款,并筹集配套资金,共有20多个州加入计划。拨款主要用于增聘教师、增加校舍和设备、改进教材。美国国会要求将25%的联邦拨款用于教师培训。
200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指出,在21世纪初的10年里,美国需要新增220万合格教师,以调换不合格教师,接替退休教师,并使教师总额净增10万人,使班级规模缩至20人左右,从而强化因材施教,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
尽管政府认为缩小班级规模会对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起明显作用,但不少美国学术界人士对同样的资源进行研究后,却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研究报告认为,小班化对4~8年级作用不太明显,对9~12年级几乎没什么作用;即使对1~3年级有作用,但并不显著。不过,小班化对师生关系、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学生良好情绪形成等方面有一些好处。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
分析起来,美国政府推出缩小班级规模计划深层次的因素如下。一是联邦政府期望以此作为提高教育标准的配套措施,借此强化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二是以拨款为手段,调控各州教育改革政策导向;三是传统使然。一名教师负责各主要科目教学是美国小学的教学传统,优点是各科教学可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缺点是主科教师兼顾的事务多,工作强度大,精力不集中,对教学难度大的科目(如数学、语文等)难以投入。这也是美国学生发展较全面,但学习成绩较低的原因之一。美国难以改为分科教学制,只能进一步缩小班级规模。从理论上讲,缩小班级规模的目标应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美国目前更为关注学生学习成绩,且为测量技术所限,最后实际的着力点和评估点是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几门课成绩的提高。
三、提供教育选择,开展分层教学,满足多样需求
1.允许有所选择
美国人士认为,高质量的教育不是僵死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办法,旨在为家长提供方便,而不是完全限制选择权。为适当满足家长择校愿望,各地采取了划大选校范围、补贴私立学校、举办特许学校、允许家庭学校等措施。可以预料,美国的特许学校会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10年,特许学校将增至2000所,在校生增至100万人。因不满意公立学校的现状,或宗教原因,或希望将子女培养成与众不同的人才,家庭学校也会有所抬头。中学与大学的联系将更为紧密,越来越多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将提前选修大学的部分科目。不久前,费城的40所质量差的公立学校交由公司来管理。这样的试验可能会扩大。学费代用券办法会继续实行,学生拿到政府发的这种学费代用券后,可选校就读,教育经费跟学生走。这一政策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也有选择学校的机会。
2.学校设置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传统、教育哲学、经费来源不同,各地各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相差悬殊。且不说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私立寄宿制高中,专司学术性的大学预备教育,成为远近有名的重点高中,即使公立教育范畴之内,在弗吉尼亚、纽约等州也长期存在“重点高中”。例如,弗吉尼亚州杰弗逊科技高中,就一直跨学区选拔招收在数学、物理、生物或计算机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与此类似,纽约市三所优质高中采用考试选拔新生,实施学术性教育,努力为拔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美国各地还有一些社区或者大学办的“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课程具有挑战性,教师也是精心挑选而来,学业要求较高,目的也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联邦教育部专设“磁石学校”基金,用于奖励学术水平高、课程改革有成效、作出贡献的磁石学校。
美国的“重点高中”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有其适宜的土壤。很多人认为,未来社会不光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还必须有科技精英和社区领袖,这些人在高中阶段应奠定良好基础;人的天赋、兴趣、才能确有差别,高中阶段又是学生成绩分化时期,应施予针对性的教育。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迈克尔·麦肯纳(Michael C. Mckenna)2006年10月在该校对笔者坦言,美国高中生20%属一流,45%还可以,35%是很差的。将前20%的学生用一种具有生机活力的方式培养成才,就可以引领科技进步,使美国经济发展获得持续的智力支持。当然,对上述理由,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认可,因而主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消实际存在着的重点学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有23个州由州财政投入支持寄宿制高中,面向全州招收拔尖学生。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在伊利诺伊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已存在20多年,但其余各州是2002年后新设,其中肯塔基州2007年开工建设。除了北卡罗来纳州有2所这样的寄宿制高中外,其余22州均只有1所,这些高中主要依据考试分数、学术成就、个人文章、教师推荐等面向全州招录新生,选拔性很强,申请者中只有10%左右被录取。
可见,在美国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是同时存在的。2006年美国教育部开展了700万美元的中小学英才教育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宣布继续其由来已久的青少年英才教育计划(Talent Search)。无论大学,还是高中,在选拔英才苗子时并无固定的模式,往往先看学生数学或科学潜力,再看其全面素质。一般能力出众者(gifted),可能被发现并得以重点培养,某种能力出众者(talented),也可能受到专门指导。“英才”在美国并不神秘,比例较高,大约有20%的学生被视为英才。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中,美国各州勇于摆脱制约高中教育发展桎梏,开阔办学思维,创新教学实践。在课程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在各自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3.实施校内分层教学
美国学校课程进度适应学生学习程度和需要,尤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以特殊关照,体现出较强的人本精神和向每个纳税人负责的态度。例如,多数学区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性向测试预考(PSAT),高中以此作为进一步分层教学的依据。分层教学形式多样,校内课程设置和结构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很大。不仅如此,在校内还通过学生社团和形式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校外通过与政府、社区和大学的有效联合,为学生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这些措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了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展。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一些高中还重视给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提供高深发展空间。特别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课程安排上,突出了分层或多向发展。如博览富高中11年级英语课有:常规水平的英语11,差别性教学的英语11C,荣誉课程英语11H以及英语11AP课程——英语语言和写作。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业成绩和能力选择课程,例如要选择荣誉课程英语11H,应先在英语9和英语10课程学习中成绩优异、获得校英语教研部的推荐。荣誉课程除了覆盖常规水平课程的内容外,还希望学生获得高水平思考、阅读、写作、听说技能,要求读更多材料,写出研究论文,强化对文学作品作专题研究,对作品多艺术形式作深度分析,突出批判性讨论、反思式写作。相应的,该校对学习英语11AP课程要求更高。
为了体现自主性和选择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弗吉尼亚州把课程标准称做“学习标准”,并在各门学习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学习标准并非涵盖全部具体教学内容或方法,而是鼓励教师参考这些标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学生修完这些课程须参加考试,根据通过考试的情况,获得不同的高中文凭。例如,就科学课程而言,要获得“标准文凭”,至少要完成两个不同领域的3门科学课程;要获得“高级学习文凭”,则至少要完成3个不同领域的4门科学课程。
美国的大学不同院系对科学掌握程度要求不一,高中生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日后大学学习相适合的高中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例如,博览富高中的物理课程设置就体现了这个特点。一是概念物理。介绍物质相互作用和能量的本质和特性,以及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学、光学和原子核等基本的物理学原理,面向所有学生,传授作为现代科技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需的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注重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二是AP物理。涵盖力、热、电磁、波、光学、狭义相对论和原子的结构。学习之,学生须具有代数和三角函数、实验技能、图线分析技能的方面的基础,旨在为今后学习科学或工程的学生做准备。三是研究性物理。为那些对科学、工程、数学、计算机有极大兴趣、具备较强的科学背景的学生做继续深造的准备,指导他们开展科学探究,充分发挥潜能。
四、谨慎修订课程标准,突出基础知识并满足多样化需求
受地方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影响,美国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课标。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引导各州开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联邦教育部和有关机构制订了高中核心课程的基本参考标准,并启动了“2061计划”、蓝带学校计划、英才教育计划、新型高中计划等项目,鼓励和资助各地按部颁参考标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实验。“9·11事件”后,随着《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实施,美国上下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日高,各州遂对照全国标准,根据本州实际组织开发或完善了本州的课程标准。
1.认真完善必修课课标
美国教育界认为,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学习化社会悄然而至的新形势,一次性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远远不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成了国家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要适应新的形势,更新学科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学能力、探究本领,以便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保证英语、数学、科学、社会、体育、艺术、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要求学生必修,保证充足的课时。其次,纠正曾经存在的轻视知识的倾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课程内容,保留或增加基础知识,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再次,虽然美国学校未设思想政治课,但2001年以来在相关学科普遍增加了美国历史和国际理解等方面的分量,强化了课程的德育功能,突出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弗吉尼亚州教育厅列出了高中生必读篇目,如《美国宪法》、《独立宣言》、总统演说等,要求各校贯彻在教学之中,以灌输美国精神,同时也重视外语和国际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帮助他们做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准备。
2.探索开发选修课纲要
各州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和个人的需要,针对学生能力、学校环境和具体地域的特点,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或高中在探索开发选修课程纲要。其中,明确表述高中选修课程的总体设置,学分管理制度,选课的原则、程序、要求,学校对学生选课的建议。有的把选修课程设计成综合型、有的分成不同的难易模块,供地方、学校、学生酌情选择。纽约州博览富高中的课程设置和管理像大多数美国高中一样,实行基本要求框架下的学分制,即学生在完成一定必修课学习基础上,可选修适合本人的学科领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每学年博览富高中都向每位学生及家长印发选课指导手册,介绍学校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和选课要求等,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人生理想选择适当的课程。学校专设学生选课和生涯指导的咨询员,随时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
3.注重学科综合化渗透
美国学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造就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结构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和渗透。美国教育部政策研究负责人阿兰·金斯伯格(Alan Ginsburg)2006年10月在华盛顿向笔者介绍,美国现只有5%的高中系职业高中,其余均为综合高中,兼有双重功能。在教育内容上,重视课程整合,支持课程融通实验,增设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长期以来,美国的高中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视为有机整体,统称之为“科学”,鼓励它们之间的综合,也重视科学与数学的联系。在博览富高中化学课上,教师作光谱分析时,讲解了光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物理学电磁波部分的内容。在长岛市高中的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函数图像时,所举例子不单纯是抽象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图像,而是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图线形状变化,让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规律。
4.谨慎操作课标修订
在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和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美国教育部门注意听取各方意见,并通过由小到大的实验,逐步推开。据弗吉尼亚州教育厅副厅长琳达·沃林格(Linda Wallinger)2006年10月在里士满向笔者介绍,该州曾一度将各科标准挂到网上,接受公开审议,并指定专人收集整理网上意见。在美国,众多著名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基础教育发展充满热情和责任心,认真研究高中教育规律,踊跃参与数学、科学等课程改革,而不是置身事外,评头品足,空发议论。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们在指导学生实习时,注意观察高中的运转和学科教学,并与高中教师切磋,提供专业指导。此外,中学与社区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学校服务社会,社会支持学校。学区委员会由社区各界人士代表参加,讨论本学区教育发展方向,为高中课程改革献计献策,提供条件保障。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州教育厅的学科专家和特邀专家对课标的每个细节逐一进行讨论,某个内容要保留,理由何在;某个知识点要加入,是否必要;某个表述要删除,会不会割断知识链,在取得共识前不予草率行动。在他们看来,课程改革乃是学校之本、涉及方方面面,只能和风细雨式渐进,不可急风暴雨般硬推。这样做有助于少走弯路,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再好的教育举措在美国也难以雷厉风行。至于美国高中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颇具灵活性的,课标的教学顺序和课时均具有弹性、留有余地。基层学区可以根据地方文化、时令季节、重大事件、家长意见以及学生实际对课程进行调整或补充。
五、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激励拓宽视野,全面发展
1.大学录取标准内容比较全面
教育考试与评价对高中课程实施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录取行为对高中课程改革发挥了较好的引领作用。美国近4000所高校中,多数采取宽口径录取,但也有200所左右研究型大学通过全面衡量申请人的素质决定录取与否。一看标准考分,学术性向测试(SAT)成绩应在全体考生中比较靠前。二看高中成绩,首先要考虑学生在高中的选课质量特别是英语、社会研究、数学、科学和外语成绩,其次要了解高中阶段的平均分数(GPA),再次是学生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三看论文写作,不但要文字优美,还要风格鲜明,内容独到,努力体现出热情、智力、创造性和写作水平。四看推荐信函,教师或辅导员的推荐信需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做出准确评价,对其在团体中的重要角色进行定位,写出与众不同之处。五看面试情况,或由招生人员亲自面谈,或委托外地校友代为面试,了解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六看体艺特长,在许多申请者都符合智力条件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显得非常重要,许多院校偏爱有体育、音乐或戏剧专长的学生。七看社会实践,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了什么样的实践,参加了多少小时,希望从中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责任心、同情心,是否具有领导才能。八看先修课程,学习了几门大学先修课程,考试结果如何。正是因为大学录取时衡量标准比较全面,才有力地引导着高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办出以人为本的高中教育。
2.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美国的高中不搞片面追求升学率,高中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顾及学生差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豁达性格、坚强意志、健康体魄、审美情趣等非智力因素。自由高中每个教室里都张贴着由学生自定的“社会公约”,内容皆系自我规范之词,如尊重、责任、礼貌、互助、诚信等。整洁的校园、文明的环境、自律的公约,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学校的育人功能。长岛市高中每位学生每天都要上一节体育课,每天上半节音乐课。考察中,我们看到该校体操房里有些学生在单杠上做大回转,有些学生在地毯上做连续空翻。在声乐课上一位教师正在教学生唱歌,器乐课上学生们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奏交响曲,教室里不时传出悦耳的音乐。
3.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的高中注重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或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自由高中生活技能课上,学生在教师辅导下饶有兴味地用可乐瓶、打气筒等废品或低成本材料自制水推火箭。这所高中的实践教室颇像工厂车间,车、铣、刨等及各种工具应有尽有。麦金利高中的学生在学校养殖场养鱼、玉米试验田里劳动,从做中学,锻炼了动手能力。长岛市高中成立亚洲俱乐部、法国俱乐部、希腊俱乐部、意大利俱乐部、烹饪俱乐部、艺术俱乐部、舞蹈俱乐部、形体俱乐部、拉拉队俱乐部、科学研究俱乐部。该校还组建了男女棒球队、排球队、网球队、篮球队、手球队、足球队、垒球队、橄榄球队、保龄球队、高尔夫球队,以及剑术队、体操队、游泳队、摔跤队等。众多的学生社团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是学术性的,有的是为锻炼学生领导才能提供的各种平台,有的提供课堂以外社会化或者人际交往的机会。
4.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
美国高中重视给学生提供课题研究的机会,以拓宽学习领域,获得研究本领。以博览富高中为例,学生课题分为初级、高级,指导教师中有的是本校教师,有的是校外专家。2006年度,“城区气喘病流行问题研究”的指导者来自当地医院,“质子疗法问题研究”的指导者来自一个国家实验室,“多样能源及应用”课题由一家著名工程公司的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一般能够选择重要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制订方案,刻苦研究,取得进展。例如,有的学生以“模拟蛋白质的构成”为课题,使用超级计算机和专门软件,花一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模拟出蛋白质折叠情况,制作出与真实蛋白质尽可能接近的系统。有的学生以“记忆与学习”为课题,观察不同类型的记忆如何激活大脑的不同部位,探索与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相应的大脑皮层变化,试图揭示记忆与学习的关系。也有的学生以“美国与印度的食品文化”为课题,使用斯瓦茨(Schwartz)价值量表,从2005年住在纽约市和新德里市的年龄在15岁到75岁的居民中抽出共150名男女进行测量,观察其对某种食品的购买和消费态度,从而进行文化、宗教、种族方面的分析,探讨国家和社会经济状况对民族食品的影响。还有的学生研究“什么是优质教育网站”,对100名初中生使用5个教育网站的情况进行跟踪与测试,从内容构成、组织方式、交互作用、操作难易等方面,用实验方法确定这些网站的优缺点并予以发布。
六、广泛开设先修课程,
优秀学生提前学习大学内容
1.先修课程呈扩大之势
先修课程即大学先修计划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简称AP课程,于1951年由福特基金会资助启动实验,1955年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接手管理,次年首次举办AP考试,当时的考试课程只有11门。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设AP课程的学校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随着各界对高中教育质量期待提高及名牌大学招生时对申请人AP考试成绩的看重,开设AP课程的高中越来越多。2006年有1.5万多所高中开设了AP课程,已逾全美高中总数的60%。其中,多数高中开3~5门,优质高中则往往开设10门以上。至2006年,AP计划涵盖了22个领域的37门课程,即:物理(力学)、物理(光学)、物理(电学)、生物学、微积分A、微积分B、微积分C、化学、计算机A、计算机B、心理学、统计学、环境科学、人类地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美国史、欧洲史、世界史、美国政府与政治、政府与政治(写作)、音乐理论、艺术史、美术作品(绘画)、美术作品(二维设计)、美术作品(三维设计)、英语、英美文学、法语、法国文学、拉丁语、拉丁文学、西班牙语、西班牙文学、德语和德国文化、中文和中国文化、日语及日本文化。其中,中文和中国文化2003年列入AP计划、2007年开考。
2.先修课程基本得到认可
AP课程对学生、高中、大学具有多重意义。对学生来讲,学习AP课程,可提前体验大学阶段学习,挑战自我,开阔视野,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领域。学完AP课程可参加由美国大学理事会组织的全国标准化统考。AP考试采取5分制,3分及格,为多数大学所接受,名牌大学则要求4分乃至5分才能折抵大学学分。例如,哈佛大学2003年做出规定,只有5分的AP成绩才能折抵学分。学生若有几门AP课程高分通过全国统考,便可在申请大学时占得先机。把成绩带入大学折抵学分,可节省学费,并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谋划下一步的专业发展。对高中来讲,通过设置AP课程,丰富了办学层次和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天资聪颖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捷足先登,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对大学来讲,由于AP课程使高中生多方向多层次分流,在一定共性发展基础上实现有个性有特长地发展,从而有助于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办法,拓宽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道路。美国的大学何以看重AP成绩?一是认为SAT允许多次考试、取其最佳,难以看出学生实际水平,而AP课程只允许考一次,无法靠机械训练提高成绩,更能预测高中生未来在大学里的成绩。二是断言SAT只考某一方面的知识,且所考内容与学生未来在大学阶段学术潜力发展关系不大,而AP考试的本身就是前置的大学课程,涵盖知识面较广。三是SAT几乎都是选择题,不利于学生尝试多种解题办法,而AP考试题目比较灵活,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数由人工判定,比机器判卷更能测出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总体上看,AP课程还是受到欢迎和肯定的。2006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向大学理事会拨款180万美元,重新设计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NSF希望在设计新课程时,要运用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来编排内容,以新课程为载体,唤起广大学生科学探索之热情。为此,大学理事会成立了4个AP课程委员会进行工作,所有课程修改于2007年12月完成,2009年秋季按新课程施考。
3.先修课程普及存在困难
AP课程远非尽善尽美,对于本已学习困难的学生,AP课程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学生中,产生自卑感者有,更加厌学者有,辍学者也存在。对此,美国教育部在办公大楼正门悬挂“不让一名儿童落伍”的标语,时时提醒联邦教育政策要面向全体学生。各州启动相应控辍计划,希望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即使认同了AP课程,地处偏远的高中或城市师资条件较差的高中,在开设方面也常感力不从心,面临诸多困难。对此,一方面有关部门反复解释,AP课程不要求所有高中都开设,各高中应量力而行,另一方面积极通过网络AP课程进行弥补,或请大学教师上课以解决高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毕竟,AP考试成绩是研究型大学录取新生的一个指标,高中怎能坐视不理。但是,美国高中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学生程度差别也大,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可谓近期无望。事实上,美国教育界也无意将高中拉平,看来这种矛盾将长期存在。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美国高中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长岛市高中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在讲授气体的占空间、可压缩、易扩散性质时,都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指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学校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勇于冲破现成的思维定势。
注重知识发生过程。在自由高中的一节物理课上,教师讲解物体平抛运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台上操作,验证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等时性、测量物体的初速度、描绘其运动轨迹、分析测量数据得出物体的轨迹方程。数据的采集是实时的,数据的分析处理更强调方法,整个课堂给学生创设了较宽松的探究氛围。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发生的全过程,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美国高中重视提高课堂效率,不搞加班加点,让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各高中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多渠道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强调接触自然,参与实践,锻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的基本方法。各高中重视帮助学生了解创造发明过程,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或规律,逐步具备初步的创造能力。
(本文节选自王定华主编的《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