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09-29 08:58闫忠敏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闫忠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当今学生的需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入手,来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恰当合适的软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由于数学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动态图形富于趣味性,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和”中心对称”时,计算机屏幕上采用动画方式给出一个三角形的平移和旋转;讲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计算机屏幕上出现:1。画出一个△ABC,∠ABC的平分线m,BC边的垂直平分线n及中线AD;2。移动点A到n上,这时m与AD重合,且AB=AC。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运动变化,体会到图形之间运动变化的美,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处理教科书中数据的表示时,可以首先用EXCEL制作统计表,接着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再把它转化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图形等表达方式,使学生能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据的存在,数据的快速处理,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在数学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采取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例如,初中课本中的”探究活动:镶嵌”,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图案,然后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然后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很有创意。

三、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反馈速度

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自觉能力和快速反馈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立不同难度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例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建立试题库,自动生成有一定难度和覆盖面的试卷,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或者把习题编制成一个个可以交互操作的界面,让每一位学生在学完新课后,在计算机上完成练习和测试,正确则由计算机立即给予表扬,加以强化,并出示下一题;回答错误,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这样通过反复多次的操作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板书例题、练习题、重要结论和计算证明过程,费时费力地画图形、图表,滔滔不绝地讲解描述抽象复杂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量的相关信息引入课堂,可以事先设置,节约了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实质性的数学思考上,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