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林
摘要:在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日渐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此本文摘取了儒家思想文化内核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就其对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经济管理人才 教育模式
一、经济管理与“体用不二”的思维定势。
所谓“体“,指根本、本源、本体、世界之原始;所谓“用”,原指万物、后来兼指功能、现象、世界之流行。借用现代术语,体用之别就是本体与现象、结构与功能之别、或者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体用之分但是并不将世界划分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或体与用两截,不将现象界是为假有或空幻而一味去寻求现象之外的超越本体。按照中国传统思维定势去观察世界,本体与现象两者相区别又相统一,相对峙又不相割裂。用程颢的话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程颐则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所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公认的思维定势,可以毫无夸张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领域是以“体用不二”的思维定势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本体论思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被奉为金融天才的乔治·索罗斯自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突变,市场的价格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实际上乔治·索罗斯就是把“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他的金融理论之中才得到如此大的成就。我们知道大多数哲学家或大学者甚至大经济学家,都没有在金融市场上“游刃有余”的赚钱能力,就是因为他们都太执着于“体”而不在乎“用”做不到“体用不二”,因为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具有理性的,其运作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认为,金融市场总是“正确”的。然而,索罗斯认为以往的那些经济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市场也并非总是正确的。同时,索罗斯还认为,由于市场的运作是从事实到观念,再从观念到事实,一旦投资者的观念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太大,无法得到自我纠正,市场就会处于剧烈的波动和不稳定的状态,索罗斯的这种用实践去检验投资理论的金融观念正是所谓“体用不二”。
二、经济管理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我国古代先哲的传统宇宙观理念“天人合一”,越来越受到不同行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阶层群众的重视。与西方文化强调的人们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不同,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关系是相融相通的,而非对立分裂。强调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可以说天人合一是我国人民彻之入骨、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早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保留了西周贵族教育中“六艺”的礼乐射御四项,并扩充为诗书礼乐射御,其中前四项在教育过程中明显重于后两项,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就是指诗书礼乐,泛言之,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属于文教。其中除了有部分美学功能的诗、乐以外,主要的都是人伦道德教育,而科学技术却被搁置一边。虽有射御却不及军事,对农学更是不屑一顾。孔子的教育内容被古代教育奉为正统,从此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是不会轻易或者不可能被替代和改变的。
推至近代,毛泽东带领中国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正是因为人民心里都怀着跟着党走将来可以摆脱贫困,可以没有阶级,可以当家作主的远大理想,才让新中国的解放成为必然。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毛主席及其思想才是真正我们企业家应该认真学习的好榜样。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任何组织和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作为领导者只有具备“天人合一”思想,摒弃生硬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概念,尊重客观事实,让组织内或企业内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感觉到自己是组织或企业的主人,那么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也必定终获成功。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在制定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并考虑运用恰当的方式,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贯彻到每一位员工心中,那么,注重形象的服务性行业,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外环境与内环境的整洁与美观。怀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就会让员工深切体会到节约、惜物的优良传统,从而能够自觉注意生产与经营成本,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浪费,帮助企业确立与实现“优质、高效、节约、安全”的现代经营目标。
三、经济管理与“仁智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
“体用不二”的思维定势决定着“道”就在日常生活、人伦道德之中,不好超越现实之流的玄思,因而中国儒家文化就有了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鲜明特色。这一传统也是由孔子开创的,也就是所谓的 “仁智统一”。孔子提出“仁智统一”就是要在社会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仁智统一意味着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伦理学和认识论的统一。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德性,或者培养理想人格;但它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即力求使人们按照道德的规范行事,作出道德行为,儒家文化所坚持世俗生活之道,即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出于“天道”既是规律也是规范,总称为“理”,儒家教育强调“读书明理”、“知书达礼”就是其通俗的表达,应该说,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自觉的原则,注重教育人在理性的高度把握社会规范,自觉地按着规范行事,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优良的传统。道德的力量在于主体通过教育、习惯等操作,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道德良心,成为人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人的行为是出于道义的,就会感到一种德性带来的快感和人格的尊严。反之,一旦人的思想言行违背了社会规范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儒家的道德教育重视强调人的自觉,强调良心的作用,孔子甚至把能否自觉地进行道德反省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志。先秦儒家关于自我道德反省的道德教育训条经过历代儒家的丰富发展,越来越细密,也越来越繁琐。到了宋明理学就扩展到要学生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如果把“仁智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放到企业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应该明白,员工无论亲疏,职位无论高低,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博爱无别,尊重不同岗位员工的付出和劳动。久而久之,员工会深切体会到企业领导的关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吴振晖.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5)
[2] 郭俊. 刍议儒家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实质[J].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03)
[3] 张学智.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01)
[4] 李新明. 儒家文化的价值透视[J]. 华夏文化, 2001,(03)
[5] 武吉庆. 儒家价值观与当今价值教育[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01)
作者:
龙林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