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摘要:“山寨”一词无疑是2008年最引人关注的流行语之一,由商品扩大到了文化领域,“山寨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本文试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对山寨文化进行分析,指出山寨文化是通过拼贴等手段来实现对主文化的有意识抵抗。
关键词:山寨文化 亚文化 抵抗 拼贴
2008年,是“山寨”精神大放异彩的一年。这一年,“山寨”从没牌照、小作坊、低价位的“山寨”手机中彻底超脱出来,猛然发力,大规模地攻城略地:山寨MP3、山寨电影、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电视剧……一时间,“山寨”现象令人目不暇接,在有人欢喜有人忧的争议之中,“山寨文化”的概念终于被人提了出来。“山寨”一词由商品扩大到了文化领域,“山寨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本文试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对山寨文化进行分析,指出山寨文化通过拼贴等手段来实现对主文化的有意识抵抗。
一、 对“山寨”一词的语义学考察
“山寨”一词无疑是2008年最引人关注的流行语之一。山寨的原意是指“设有围墙的村寨”,现在流行的“山寨”源于广东话,最初是指由民间IT力量发展起来的产业现象,即我们俗称的“山寨机”,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因其价格低廉、功能强大、外观时尚而吸引了大量买家。网语中,山寨用来形容所有具有模仿性、草根原创性且具有娱乐精神的人和事。不仅如此,“山寨”一词还迅速渗透进了文化领域,从山寨产品到山寨明星,山寨红楼梦,山寨鸟巢,山寨百家讲坛,进而到了08年底的山寨春晚,一时间,以“山寨”冠名的各种事物充塞了人们的视听,“山寨文化”一词也不胫而走,成为连主流媒体都加以关注的普遍社会现象。
二、山寨文化:亚文化的抵制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的概念,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居主导地位、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英文为“Subculture”。主文化和亚文化都隶属于文化这一大系统,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共同构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即是各种亚文化的集合体。
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种种新职业的出现、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剧,群体和小群体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社会分化的同时,也在发生文化分化,其结果就是亚文化的广泛崛起且日益多样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亚文化存在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山寨文化正是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 multi-culture)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亚文化分支。
山寨文化反映了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有意识抵抗。“抵抗”是在由霍尔等人编写的《仪式抵抗》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出了青年亚文化所表现的“抵抗”观念,指出青年亚文化是他们所处社会环境和阶级矛盾使然,他们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以集体“仪式”和穿戴装饰表示对等级社会和主流文化的不满和抵制。从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环境来看,社会转型以来随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裹夹着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社会思潮对普通大众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长期的中心化、主流化社会结构模式为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边缘化、多中心、消解化、解构化,为催生山寨文化提供了外部环境,精英主义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显然不复存在,普通大众完全可以参与文化的创造,正是如此,山寨文化以解脱的轻松感平添了寄生性、投机性、自发性、自立性、流动性和地方性。山寨文化是民众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一种社会解构运动,旨在颠覆文化威权的中心地位。
约翰·克拉克在《风格》一文中,借用了列维·施特劳斯的“拼贴”概念来指称青年亚文化风格。他认为列维·施特劳斯的拼贴的是“在一个总体意指系统内部,重新组织和把对象放在新的语境以传达新的意义”的行为。克拉克肯定了列维·施特劳斯的拼贴“创造新意义”的特质,但他更强调这种创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反抗”意义。亚文化风格是亚文化青年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的。拼贴通过创造新的意义而具有了积极的反抗与颠覆的作用。山寨的核心是滑稽模仿,亦即戏仿。戏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仿。如果说一般的模仿把模仿对方当成仿效与学习的楷模,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与手段,那么,滑稽模仿就是旨在颠覆模仿对象的一种模仿。在这里,模仿并不意味着学习,而是意味着颠覆。戏仿并不尊重原作,而是故意冒犯原作。在戏仿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随意的“拼贴”,把被戏仿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滑稽模仿与随意拼贴的含义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特点是语言与真实意义之间的错位、脱节以及由此造成的反讽效果。
山寨文化的手段无非就是模仿、拼贴、改编、恶搞等手段,这些手段是以正式化文化产品的原本作参照的,有的本身就是正式化文化产业达至一定的规模和受众影响面,山寨文化便于利用现有文化产品的影响基础,根据受众良好的接受阈限制作而成;有的故意篡改正式文本,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为之。比如,简单拼贴的电影《十全九美》成为奥运期间的票房黑马,也成为最典型的“山寨电影”。片中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大量运用当下流行元素。
三、结语
文化是加诸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有序形式,减少我们在感受和知觉方面的混乱和矛盾。文化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有待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当社会变迁加剧的时候,这个差距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亚文化就是鸿沟上的中介。亚文化是已经调整了文化与现实的差距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为面临相似问题的群体提供了一套极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亚文化可以赋予异常行为一种意识形式和表达形式,能够不断对新问题给出新答案,使社会文化更有弹性、更有活力、更现实。作为和草根精神画上等号的山寨文化,它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世界丰富多彩的一种呈现,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山寨风的流行显性化了社会阶层之间泾渭分明的等级存在,谁也无法忽视“山寨”骨子里透出的草根本质。
“当文化工业最终成功地将亚文化的抵抗推向总体消费市场并获得利润时,亚文化总是会抛开原先的独创性和独立性,走向了与商业的融合并起到缓和意识形态矛盾的作用”。 [1]山寨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它会像岩石一样永生,不倦地亚文化群在反叛和颠覆中寻找自己的价值目标。在旧一代“寨民”被招安之后,一定会有新一代的“寨民”加入到文化反叛的阵营中去,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化生态的常态,也正体现了亚文化是抵抗和融合之间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
注释:
[1] (英)约翰·斯岛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172
参考文献:
[1] 陆扬主编《文化研究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陶东风等著《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王晓路等著《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4、(英)约翰·斯岛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
李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