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突围——《苔丝》的宗教意识

2009-09-28 02:06张会君
大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苔丝困惑突围

摘要:《苔丝》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宗教色彩的经典著作,哈代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苔丝坎坷的人生。作品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悲观、宿命和宗教习俗的影响,但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会奉为神圣的道德观念、婚姻观念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鞭笞,对“仁慈的上帝”予以大胆的否定,无疑对社会伦理道德和基督教义进行新的突围。

关键词:宗教意识 困惑 突围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跨世纪文学巨子托马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这部慑人心魄的著作,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失身少女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苔丝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冒牌本家亚历克家做工在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苔丝不顾世俗道德的压力毅然决然离开亚历克。事后,在一个牛奶厂当女工时, 她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相爱,成婚之夜,她将自己的“罪行”向新郎和盘托出。安吉尔囿于世俗道德观念,抛弃了苔丝。苔丝历经磨难,终因全家人生活无着,只好违心与亚雷同居。不久,克莱回心转意,重新找到苔丝,悔恨交加的苔丝一怒之下杀死了亚雷, 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这是一部暗含了浓郁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苔丝》一书就有近七十处关于《圣经》的引文、典故和意象,作者或明或暗地借用《圣经》文化,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文化意蕴。可以看出《圣经》在西方发展中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宗教这一范畴,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对文学的影响是尤为深远的。

先就人物而言,他们的名字就暗含了宗教的色彩。主要人物之一安吉尔在英语原文中为Angel, 即天使之意。但安吉尔并非如天使一般纯洁无瑕,从某种程度上讲,安吉尔其实是一个帮凶,是他在客观上把苔丝推向了“地狱”。安吉尔离弃苔丝,使得苔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让亚历克有了可趁之机。第十九章,作者将塔尔勃塞牛奶场(Talbothays)描绘为花草葱翠,茂盛的园子,园子里也长着苹果树。当然这也是苔丝与安吉尔相遇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圣经“创世记”中所说的伊甸园里的十分相像。成婚之夜, 当苔丝己的“过去”全盘托出时,他愤然而去,留给了苔丝无尽的痛苦,相比之下苔丝却宽容了他的过去。

亚力克(Alec)是Alexander 的昵称,希腊语中Alexander是“男人的帮手( thehelper of men)”的意思 ,亚力克自称“是那作恶的坏东西”,他让人想起《圣经》中善变的蛇。蛇是欲的化身, 蛇也是魔鬼撒旦的异名。尽管宗教历来对人欲采取压制、仇视的态度,但是“亚雷对苔丝始终都充满了罪恶的“欲”。 他垂涎于苔丝的美貌,设下圈套玷污苔丝,为她埋下悲剧的祸根。四年后,亚力克竟成了一个狂热的布道者,当他再次见到苔丝时仍旧死缠紧追。亚力克身上虚伪的宗教外衣掩不住他对苔丝肉体的渴望和自身的肉欲。亚历克为非作歹,玩弄女性,毫无传统的伦理道德,这样衣冠禽兽的人不但能逃脱上帝和法律的惩罚,而且事后还将罪名推卸到让被玩弄的女性身上,足见上帝的虚妄,社会舆论的不公以及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小说的副题和作者在扉页所引的莎士比亚的剧文,表达了哈代对受伤害和受压迫的女性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以及对不公平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批判[1],西方宗教制度的虚伪性更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苔丝是宗教仪式中替罪羊(scapegoat) 的化身。起初,苔丝是至纯至美的象征,纯洁如一只羔羊,“脸型象十二岁的姑娘,眼睛象九岁的女孩,唇边嘴角现出五岁女孩的神情”,那时的苔丝“只是一团感情,丝毫没有人生的经验”。后来“羔羊”蜕变为“替罪羊”。《圣经·创世纪》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亚伯拉罕敬畏上帝,要将唯一的儿子以撒作为牺牲奉献出来,天使在最后关头制止了他并让他代之以羊。[2]从此“替罪羊”便成为救赎世人、警醒良知的代名词,它身上体现着一种无我、忘我、自觉牺牲的宗教精神和软弱无力、任人欺凌、宰割的悲剧内涵。小说一开始,因为父亲醉酒,苔丝只好和弟弟连夜赶车去集市,结果与邮车相撞,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工具——一匹名叫“王子”(Prince)老马丧命使一家人的生活失去了依靠。老马的死为苔丝一生的幸福蒙上了阴影,也成为她悲剧命运的源头。苔丝赎罪的心理使她甘愿将自己摆在顶替老马这个经济支柱的位置,于是违心地来到富有的本家去认亲,到冒牌的本家去做工,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场危险的阴谋中。在受辱后,苔丝终未能摆脱亚力克的魔掌 。这使苔丝终生蒙上了耻辱的印记,也拉开了她悲剧人生的序幕。对亚力克,她没有屈服,而是竭力躲避,这是“羊”的柔弱无力的天性所决定的。安吉尔出现使她原已灰冷的内心又燃起爱的火焰。但苔丝无法正视这种爱情,爱得愈深,心中的负罪感就愈重。即使在情感战胜理智,最终接受克莱的求婚后,结婚的快乐也无法驱除过去不祥的阴影,苦难与罪恶的意识已深植于她的灵魂中时时折磨着她。苔丝的观念里已没有了“我”,认为自己只是丈夫的附属品。正如《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所讲诉的那样夏娃(Eve)不过是亚当(Adam)的一条肋骨。魔鬼(Satan)变成蛇后首先引诱夏娃偷食禁果,而夏娃又把它拿给亚当吃,从某种意识上说,是女人害了男人, 女性比男性有更深沉的原罪,同时也比男人多了一份宽容。

另外在作品中,也展现出了人物为摆脱宗教的束缚而做出的奋力突围。首先,这部小说以失身女子为主人公,以“一个纯洁的女人(A Pure Woman)”为副标题,本身就表明了哈代对当时社会和宗教制度的质疑。哈代已认识到了“上帝没有在天上履行职责,这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

苔丝在屈辱中生下的私生子未能得到牧师的洗礼,于是她不顾宗教的教规自行为孩子进行洗礼,这在当时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看来这样的描写是对上帝的亵渎,是对教会的蔑视和攻击。但这一情节读来却最为感人,文中提到墓地有一个“难看”的角落,“那些著名的酒鬼、自尽的懦夫、没受过洗礼的婴孩,以及其他所谓不能上天堂的人,(被)埋在一块儿”。再如,苔丝在满带着屈辱返乡的路上,看到路边刻着的“你,不能犯(奸淫)(Thou,Shalt,Not,Commit)”这几个红字,她感到了心灵上的震摄,只是呐呐地说“我想上帝不会这么说的(I dont believe God said such things)”。再到后来安吉尔的回心转意并重新找到苔丝,也是他在与传统的宗教束缚作斗争后所做出的明智选择,这也是哈代正想要告诫人们的:“批评一个人人格的好坏,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作过的事,还得看他的目的和冲动;好坏的真正依据,不是已成事实的行为, 却是未成事实的意向。”[3]因为安吉尔已经深深明白造成苔丝痛苦的本源是罪恶的礼教与制度,苔丝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注释: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哈代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马士奎.从苔丝的命运看哈代的宗教意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1,(6).

[3]王雪梅,王宁.从《德伯家的苔丝》的人物刻画看哈代的反宗教观.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6).

参考文献: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哈代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作者:

张会君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苔丝困惑突围
《德伯家的苔丝》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The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极速突围战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突围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德伯家的苔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