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俏
摘要:具有批判意义的名著作品,可以从中看到道德的黑暗面,就像《德伯家的苔丝》,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不仅让人感叹19世纪的资本社会。《德伯家的苔丝》以细致的情感描写与尖锐的笔锋,刻画了完美女性形象。该作品是托马斯·哈代最值得骄傲的小说之一。本文将从戏剧冲突角度,对该作品的悲惨结局进行细致化解读,希望可以给人以警醒。
关鍵词:苔丝;冲突;悲剧
引言:
在19世纪的英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德伯家的苔丝》就是以此为背景,用苔丝的一生,揭示压抑妇女社会的真实面容。该作品是长篇小说,通过苔丝悲剧性的经历,对当时禁锢众思想的虚伪道德进行了批判,苔丝的悲剧命运从多角度刻画了时代背景,是当时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缩影。在作者笔下,苔丝美丽、纯洁,但尽管如此,依旧过着悲剧的人生,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在该部作品中有了诠释。
一、社会环境因素
想要深刻解读作品,首先要了解事发的背景,19世纪的英国,思想文化冲击严重,传统封建思想尚存,女人的地位低下,道德的枷锁沉重,这才酿成了主人公的结局。资本主义崛起后,影响范围较广,英国的农村也受到了波及,工业文明侵蚀严重,虽然工业文明是一种驱动力,但同样也摧残着农耕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失业人数增多,经济一蹶不振。在边远的英国农村,思想碰撞正在产生,资本主义方兴未艾,影响及占领范围较广,再加上经济危机影响,农民生活更加窘迫。而主人公苔丝就出生在这样家庭,苔丝的父亲好吃懒做,是个典型的嗜酒如命狂徒,从来不重视家庭;而母亲庸俗浅薄,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苔丝,从懂事开始就要为生活奔波。苔丝有一次不小心弄死了马,那是家里唯一的生计,迫于生活的压力,苔丝也只能硬着头皮,放下自尊,这才造成她被性侵的厄运[1]。父亲去世后,同样为了生计,苔丝只能做亚雷的情妇,家人的安顿要用放下人格来换取,面对这样的选择,苔丝还是妥协了。
二、社会道德因素
社会上的伦理道德也成为了压垮苔丝的稻草,如果说所在的社会环境,奠定了苔丝悲惨一生的基调,那么世俗道德的压力,则是苔丝走向死亡命运的推手。在苔丝不得不吞咽自尊失身于亚雷后,言语伤害无时不在,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几乎让苔丝喘不过气。克莱尔的占有欲极强,他不能接受不洁的苔丝,苔丝只能是他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他之所以会娶苔丝,是因为其贞洁甜美。但是他知道真相后,心里的落差感更强烈,他越是喜欢苔丝,就越难于接受事实,苔丝的形象轰然倒塌(在具有极强占有欲的克莱尔心中),不惜对苔丝言语中伤。另外,在作者笔下,他与苔丝形成了对比,克莱尔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往,但苔丝却可以原谅他之前的风月之事,克莱尔嘴上说爱着苔丝,但却不顾苔丝的伤害,反而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一章节体现出了19世纪的英国,男权社会特征鲜明,在男人们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只是物品,一旦失去贞洁,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不值得被爱。基于这样的封建思想,苔丝成了受害者。
三、性格因素
除了外在的因素外,苔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和自己的性格脱离不开关系。
(一)善良纯洁
纵观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将最美好的词汇都给了苔丝,苔丝不仅美貌,而且真诚、善良。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让她变成了羔羊,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被社会宰割。也由于她性格软弱,才给了摧残她的机会,不断遭受恶势力的伤害。先是父亲的逼迫,纯洁的苔丝不得不为了一匹马孤身来到养鸡场,才发生了后面的事情。事情发生后,流言蜚语四起,此时苔丝的单纯又再一次得到体现,面对这些流言时,苔丝又再一次被禁锢,选择跟随亚雷离开,伤害越来越大。与克莱尔成婚的夜晚,因不忍欺骗丈夫,所以选择和盘托出真相,她以为可以获得救赎,却没想换来的是更大的伤害和抛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苔丝的心过于柔软,对任何人都不设防备。由此可见,这样纯洁、善良的人,是无法在残酷的社会中生活的,性格的缘故,让苔丝难以立足,最终的伤痕累累客观来讲都是由其性格造成的。
(二)软弱
除了纯洁善良外,苔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软弱,这正是她走向悲惨命运的推手。研究发现,个性非常重要,不仅是重大选择的动力,还将成为改变命运的翘板。在苔丝悲剧的一生中,内在原因不容忽视,属于决定性因素。当然如果进行客观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性格上的软弱,是有直接原因的,就是苔丝出生的环境。苔丝从小生活在反抗精神稀缺的环境里,人们早已习惯逆来顺受,所以造成了苔丝的性格弱点。面临传统道德的苔丝,尽管感叹社会不公,但依旧忍气吞声,缺乏反抗的勇气[2]。这一点在克莱尔对她的责怪中可以充分体现,在丈夫无尽指责中,她卑微地乞求原谅,甚至不介意成为丈夫的奴隶,因为她心灵深处觉得曾经被玷污的身体配不上丈夫,觉得自己是罪人,忘了自己是受害者,这种自责让苔丝痛苦不堪。苔丝是许多人的缩影,这些品性纯良的人,在黑暗社会风气下,通常是难以保全的,如果不懂得反抗,最终将惨遭命运的荼毒,走上悲惨的人生,结局往往令人唏嘘。
总而言之,苔丝的命运悲剧,除了客观因素外,自己的性格也占据了大部分原因。在19世纪偏远的英国农村,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再加上男权主义盛行,传统道德标准中裹挟着宗教伦理的虚伪,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纯洁的苔丝,最终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消失在了社会中。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在小说里,经常裹挟着宿命和悲观的味道,但作者依旧希望通过锋利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阐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相互的决定作用。通过前文介绍发现,苔丝的特定性格成为了催化剂,使得她无法适应残酷的社会,最终被旧习俗杀害。
参考文献
[1]王玺璐.对《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这一悲剧形象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02):145.
[2]赵宝山.《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探析[J].作家,2019(2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