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试卷文本分析的角度,综合考察了同学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并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心理测试、课堂与课后心理辅导工作的协调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探讨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初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其中,作为主渠道之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获得同学们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本文就随机抽取的38名同学关于“请谈谈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感受与收获”一题的答题情况进行文本分析,了解同学们对该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同时结合自己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观察与体会,评估课程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发掘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一、从答题情况看课程教学效果
关于“请谈谈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感受与收获”一题的答题情况是对同学们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反映,38份试卷的文本分析表明,同学们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后,总体上在如下几方面有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
1、对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认识变得更科学、更全面
对于健康,人们常片面或狭隘地理解为生理健康,忽视了对健康在心理层面上的认识。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全面地把握对健康的理解,有31名同学(占81.6%)在答卷中都较科学地谈到了自己对健康的认识。
对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人们传统上往往会带有偏见,认为只有精神异常者才需要。通过学习,大多数同学都逐渐转变了这种偏见,能够以科学的眼光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有许多同学在答卷中写道:
“上大学之前,我没有上过心理课,不知心理为何物,主观地认为只是心里所想的东西,是内心世界。直到上了心理课后才知道什么是心理。以前一直错误地认为只有问题学生和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应该上心理课。其实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所有人都有益,它指导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在还没有接触《大学生心理教育》课以前,我并不认为它有多大的用处,对它也没有什么兴趣,觉得自己很正常,觉得上这种课是多余的,但是上了心理课才慢慢觉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有很多大问题往往都是由我们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发展而成的。要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就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为我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发展点亮一盏领航灯,每当我陷入黑暗中,总有它指引我的方向。我特别喜欢书中讲有关爱情、网络和人际方面的章节,因为这几张内容最生动、最贴切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
“我们应抛开封建思想,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勇敢向心理医生作出必要的咨询,不要认为看心理医生、有心理障碍就是精神有问题或变态行为,人只有扫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困难才可以活得自在、开心、无拘无束。”
2、通过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学习,懂得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指导人际交往实践,调节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或压力
在大学校园内,每位同学都必然与周围的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现实当中,人际关系是令不少大学生感到难以应对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课堂学习,许多同学端正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懂得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并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在答卷中有29人(占76.3%)都谈到,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对人际交往原则的掌握是其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大收获。有同学写道:
“通过学习,让我端正了我的心理,让我懂得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包容,包容可以让一个人过得更快乐。”
“由于第一次住宿……,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处处碰钉。还记得心理老师对我们说的那些话,是的,三年同窗,该亲如姐妹,况且我要放远目光,瞄准3年后的人才大市场,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水平才是关键。况且人要学会容纳、谦让、包容,这是新时代的道德标准。”
“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在这个课程上能让我更好地去处理人际关系,改善我的人际关系,使我掌握适当的方法和途径。”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在大学里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人际交往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无论是对我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是对今后自身的发展都是很有益的。在上人际关系这一课上,我通过做心理测试发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一些缺陷,而且也学会了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3、能够正视自我,较为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人格特点,并懂得如何去塑造自我人格以及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成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但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形成了一些妨碍他们成长的不良个性,譬如过分内向、胆怯、自卑、孤僻、猜疑、偏激、气量狭小、嫉妒心强、自负自傲等。为了矫正大学生的不良个性,完善其人格,人格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利用一些心理量表给同学们测试气质类型或性格类型等,帮助同学们科学地认识自我,并利用心理健康的原理指导他们如何塑造人格以及适应新的环境。同学们在答卷中写道:
“上心理课时老师给我们做了许多的心理测试,这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使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老师也会给我们分析各种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且过程中充满乐趣,大大增加我们上课的积极性。”
“心理课上,老师让我们在游戏当中认识自己,赋予自己新的定义,可能在这之前我们还未真正地了解过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弱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弱点。要想提高自己就得先认识自己。”
“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学会了如何去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计,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了。我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偶尔也可以屈服、让步。”
4、学会如何去面对挫折以及调节不良情绪
许多同学自信心较强,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希望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人缘很好或爱情丰收等。然而现实却是每个同学总难免在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而大多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许多学生逐渐懂得怎样正确地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在经受挫折时如何调节情绪并建立起良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帮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其中有25人(占65.8%)在答卷中明确写到了关于对挫折的看法。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总会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关键不在事情的发生,而在于如何去处理我所碰到的问题,吃一堑,长一智,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百战不殆。“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些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自己:一是去思考自己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二是分析这种感觉是否由于自己的想法或解释所造成,和自己的个性、习惯又有哪些联系。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挫折和失败往往对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让人不如意,人生时刻在磨难每一个人。我们在改变世界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学会认识自己,否定自己,才可能超越自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你都有一份好的心情,而这份好的心情,将会使你的生活闪出耀眼的光芒。”
“大学生活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学习的压力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我们的情绪总处于紧张状态。通过上心理课,我们找到了宣泄的方式,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与同学们多接触,增加彼此的感情,这些都能让我们心情放松。”
二、关于改进课程教学的思考
1、关于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学习,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不能上成知识传授课,其目的是要引导同学科学地“修身养性”,健全心理素质,这也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始终遵循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不宜采取教师一讲到底的方法,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在教学中也感到,采取案例教学并就一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形式。在答卷中,许多同学不惜笔墨对老师开展的诸如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或影片欣赏等活动教学表示赞赏,正如有同学写道:
“第一堂心理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的讲课非常生动有趣,使我对心理课改变看法了,记得以前中学上心理课是一种折磨,老师永远在台上不知疲倦地讲,台下面干什么的都有。第一堂心理课老师讲的内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老师并不是单一地站在台上讲,而是跟我们玩心理测验、看影片、做调查等方式,使同学们都融入到心理课中来。所以现在上心理课,同学们都十分积极地配合着老师,大家都抱着有‘病来‘治病,没‘病来学习的心理。”
关于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可借鉴“七环节教学法”[1],这七个环节是: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引导同学们在提出问题、联系自我、深入讨论和相互争辩中获得对一些问题的亲身感受或体验,在深刻的体验中澄清对一些问题的错误认识,获得正确认识。当然,该教学法对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尤其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难度更大,所以应该与其他方法相互辅助。
2、关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我们任课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特点,在对教学内容的搜集、加工过程中,要遵循案例教学的原则:可以根据不同专题,搜集与学生有关或他们感兴趣的案例,把案例与我们所讲的主题进行联系,然后借鉴“七环节教学法”设置教学步骤。
由于任课教师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基层学生工作,掌握学生心理的第一手素材,为此,可以集中全体老师的智慧,并参考国内其他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料,建设一个心理案例、课件、心理测试量表等教学资源平台,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提供资源帮助。
3、关于心理测试
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塑造自我。为使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对自己有较科学的认识,可选取一些信度、效度较好的心理量表,配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对某些测试结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目的。当然,在心理测验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科学严肃的原则,不应把一些缺乏信度、效度的量表用于课堂教学,更不能以一种“算卦先生”的形象出现于课堂,对学生测量结果的解释要具体、科学、辨证,要以服务同学、引导同学为宗旨,不应为迎合同学而停留于娱乐的层面。
4、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课后心理辅导工作的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便于针对大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整体教育,但课堂教学难以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随着老师与同学们接触的日益增多,同学们对老师也逐渐产生信任感,个别同学开始向老师敞开心扉,袒露他们内心的一些问题,希望老师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此,需要建立起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课堂教学与侧重于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的课后辅导相统一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方能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从而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志德(1978-)男,江西婺源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