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建和
摘要:教孩子学会宽容,是丰富他们精神世界的最好食粮;教孩子学会感恩,是净化他们幼小心灵的最佳途径。感恩教育首先应该从知道感谢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做起,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把感恩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感恩;二度开发;感悟;融合
1.重视对教学资源的二度开发,努力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
笔者在搜集作家孙有田《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教材)一文资料时,当读到作者在对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对着回家看望她的儿子笑的描写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是呀,《月光启蒙》给我们描绘出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对孩子那浓浓的爱,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母亲的爱,字里行间写不尽的还有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没能多陪陪母亲的自责。我立即把这一个片段整理出来,因为我相信,它一定会撞击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受到深深的震撼。
正如一部小说一样,文章的最后是感情的高潮。我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让孩子们轻松活泼的地诵读民歌,打节拍唱童谣,在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平凡和朴实。随即话锋一转,:“有着这样一位母亲,该是多么快乐呀。然而,你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不再谈自己的往事,也不记得他是谁了,只是对着他笑,笑,笑得孩儿泪流满面。”接着在投影上打出描写母亲的了老年痴呆症的文字,我没有讲解,没有提问,任由文字默默的诉说,任由《母亲》这首歌悄悄地滋润他们的心田。孩子们很自然地走近了作者,也自然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情不自禁地涌起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时,我才让他们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母亲。孩子们内心积淀已久的情绪如打开了闸门的江水,奔涌而下,许多人虽然说的都是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但都已泣不成声。
2.指点学生“悟神”,在对话中感悟恩情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质朴无华,但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历的浅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就需要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在自力品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发出由衷的赞叹,感恩之灯由此点亮心间。我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教材)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的辛苦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那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
生:“翻山越岭”“总是”“100多斤”……
师:没想到短短的一句话竟引发了同学们如此深的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师:母亲多辛苦呀,可她为什么还把我们兄妹俩带着身边,而不放在家里呢?
生:妈妈不放心。
师:你真了解母亲呀!是呀,一个“爱”字又让母亲多了一层辛苦,瞧,这就是母亲,(对读)她总是肩挑重担,手里——(生读)背上——(生读)这一个“拉”字,一个“背”字,藏了母亲对子女多少的爱啊!能把它读出来吗?
师:母亲的辛劳是一时的吗?(不是的)而是——(板书:年复一年),读——再读——从这个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母亲真是太辛苦了,而我们呢?却一直沐浴着这份爱,快乐地成长着。
师:同学们,母亲的辛劳、母亲对子女爱还能从其他地方感受到吗?
生:我从“我们长大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体会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
师:我们长大了,这些重活能干吗?那母亲干吗不让我们干呢?
生:母亲心疼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让他们干活。
师:说到底,还是一个“爱”字!更没想到的是,爱竟使作者误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爱竟使他从来没想到母亲是用——(引读)
师:是呀,母亲这么轻、担子那么重[是呀,母亲竟然这么轻,而承受的担子却是那么重]
师:同学们,当他想到这的时候,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
生:非常愧疚。
师:作者为什么会愧疚呢?
生1:因生活在一起多年而不了解母亲而愧疚。
生2:因长大后未能分担母亲的重担而愧疚,因母亲的积劳成疾而愧疚……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就请把你的感受融入到你朗读中去吗。我一直以为,读——
师:读了这句话,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前面明明说母亲挑的担子,而到了最后却说母亲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这是为什么?
师:是的,说到“担子”,的确让人感到沉重,而秦老师第一次感觉到它的沉重,却是因为爷爷的一句话,那年我才十岁,爷爷对我说,“孩子,你爸爸肩头的担子可不轻啊,他上有老下有小,成天在外奔波多不容易呀!”同学们,听了我爷爷的这句话,你还觉得母亲肩头的“担子”仅仅就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
生:1、生活的重担2、养育的重担3、赡养的重担4、生计的重担)
师:是呀,母亲肩头的担子实在是太重太重了,难怪作者一想到这些,心里就感到特别的难过呢?请同学们一齐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那份情感。(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这份情感,在我的记忆中,读——)
应当说这段话在课文中是一个重点段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文本的认真对话及师生平等的交流,最终从简单的几个字眼中深刻地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和“意”——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领悟到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对伟大母爱的深切怀念与无限感激。学生的心被作者的感恩之心震撼了,禁不住流下了可贵的感动之泪。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作者: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
[3]《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作者:卢勤.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