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讲究“新、奇、趣”

2009-09-27 06:10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9期
关键词:曹冲称象盘古课文

李 红

富有魅力的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小学语文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需求,新课的导入要讲究“新、奇、趣”,瞬间抓住学生的听觉、视觉与嗅觉,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一、出新——万绿丛中一点红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在小学语文新课导入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学生爱新鲜的心理需求,创设新颖的导入情景,以独特的手法给予学生视觉刺激或听觉渲染,调控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思维。

如教学《贺年片》一课时,我采用了“音乐导入法”。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近或有联系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展现美好的意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涵。我先播放音乐《小小的贺年片》,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好旋律。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听到音乐后想到了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有的说想到了美好的节日,有的说想到了节日时收到贺年片的欣慰,有的说节日时想送一张贺年片给爸爸、妈妈和老师。用音乐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又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插图导入法”。导入时,我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插图。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图画。接着,我板书课题《春天在哪里》,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新颖的导入令文本学习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如此,学生在享受图画美妙的视觉大餐、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把新知识与插图的记忆留在脑海中。

二、猎奇——平实无华中设疑

好奇心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更是强烈。课堂教学中,保持学生浓厚的好奇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知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再具新意的导入方式也会有“铅华老去”的时候。教师必须懂得在平实无华中设疑,满足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

如教学《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时,我采用了“设疑导入法”。我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是用什么唱歌和发声的吗?”学生回答后,我揭示课题《不用嗓子的歌手》,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不用嗓子怎么唱歌呢?这可就奇怪了!”课堂上一片缄默,学生诧异地望着老师。我接着引导:“好,让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很快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我巧妙的设疑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被唤起,急切地想到课文中寻找这个奇怪问题的答案,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猴子种树》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今天采用一种老方法来教大家学习新课文。你们知道是什么老方法吗?”简单的几句话,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表现出想“见识”我所说的老方法的愿望。

三、觅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导入意在通过不同方式的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求欲望。导入时,教师应在趣字上下工夫:以趣激趣,让学生感到有趣味,继而愉快地觅趣,愉悦地走进文本。

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采用了“猜谜导入法”。先出示谜语“腿像柱子身像墙,耳如蒲扇鼻子长——猜一动物”。在学生兴高采烈地猜完谜语后,我说:“大象很大,身体很重,如果要你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你会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我说:“现在我们学习《曹冲称象》,看你的方法与曹冲的比谁的更好。”如此,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我先跟学生讲了与文本有紧密联系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黑乎乎的,好像一个大鸡蛋,在这个“大鸡蛋”里睡着一个叫盘古的大巨人。有一天盘古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看,发现天和地合在一起了,周围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我顿了顿,在学生无限期待的时候,话锋一转:“盘古什么也看不见,他会做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呢?想知道吗?”学生纷纷表现出求知的欲望。导入时,我充分地利用了故事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的境界。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曹冲称象盘古课文
曹冲称象
我学“曹冲称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背课文的小偷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
盘古
曹冲称象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