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张 江 文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人口113万。全市学校占地面积413万多平方米,校舍面积131万多平方米。现有普通高(完)中14所,职业技术学校10所(其中教育系统办3所,外系统公办2所,民办5所),初级中学38所,小学38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电大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62所。其中,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省一级学校8所,梅州市一级学校9所。在岗教职工11681人,在校生17万余人。小学毛入学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99.2%,高中毛入学率为70.4%,小学辍学率为零,初中辍学率为1%。
决策篇
科学决策优先发展
近年来,兴宁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确立“教育兴市,建设文化先进市和创建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教育。各级各部门和全市教育工作者合力建设和谐教育、特色教育、公平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努力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持续发展,兴宁市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了对319所农村中小学校23.8万多平方米的危房改造。结合“危改”工作,积极实施义务教育“五O班额”工程,共扩建农村学校22所,增加教学班122个,增加建筑面积23100多平方米。在城区北面的实验学校扩办初中部,前期投入3200多万元,三年共招生2500多人;同时,积极规划扩大城区南部第二中学的办学规模,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征地扩大校园面积,完善各项设施,从而有效解决城区初中布局不合理、学位严重紧缺的状况。目前,兴宁市已基本消除了大班额现象。积极实施“中小学新装备工程”,投入资金480多万元,完成了166个实验室的新建或升级改造,5所学校达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标准。目前,兴宁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校园生均占地和校舍生均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8.2平方米。全市初中和完小均设有图书阅览室;初中和中心小学设置了实验室;中小学校现共有计算机室133个,教学用计算机8059台,生机比18∶1;中学、直属小学和镇中心小学实现了“校校通”,基本达到了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的要求。教学仪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按国家Ⅰ类标准配备。学校工作及生活设施如运动场、食堂、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工作用房、饮用水、厕卫设备等基本能满足师生要求和教学需要。
二是着力加强学校管理,实现教育内涵发展。为科学规范管理中小学校,兴宁市于2008年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意见》,从学校教育岗位职责、德育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研究制度、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学生管理等9个方面对学校管理进行科学规范。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了实施细则,补充或完善了校内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教育管理的督导,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此外,兴宁市教育局为促进义务教育科学发展,制订了更加完善、科学的教育考评机制,把义务教育学校的巩固率、合格率和进步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是着力优化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持续发展。为营造和谐、稳定、持续的教育发展环境,兴宁市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和权利,理顺校长任命和教师调配关系。一方面注重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切实选准用好校长。教育部门不仅建立了比较规范、合理、科学的校长任期目标年度考评的督导评估机制,而且积极组织校长参加各类型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使全市中小学校长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师资队伍优化,不仅每年招聘教师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招聘素质较高的教师补充编制,而且着力培育名师队伍,注重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全面协调发展高中教育
近几年,兴宁市努力拓展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普高、职高协调并重发展。
以“扩容促优”为重点,强势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一是挖潜扩容,扩大现有高中规模;二是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普通高中资源配置;三是逐步实施初、高中分离,努力增加高中学位,提高办学效益;四是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平。近几年兴宁围绕建设800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0人的规模和每万人口拥有高中生500人以上的目标,投入资金1亿多元,创建兴宁一中为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投入资金4722万元,为14所高(完)中扩建校舍62744平方米。同时,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努力为高中学校建设及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服务:调整充实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力度,提高了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南方日报》2007年8月8日以《兴宁高中毛入学率三年翻了一番》为题,专版介绍了兴宁市破解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走出欠发达地区发展高中教育新路的经验;该市经验同时在全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会上作了推广交流。近两年,兴宁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7.4%和70.4%,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分别达到87.6%和88.5%,高考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兴宁市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达到量的突破,而且实现了质的飞跃。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兴宁市注重突出重点,打造龙头,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加强市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近几年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积极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使全市职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能力明显提高。兴宁市职业教育明确树立“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特长、终身教育有基础”的办学理念,在办学方向、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深化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展教育资源,努力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转变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兴宁市3所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与11所经济发达地区中专学校开展了联合办学,为7家集团企业进行订单培训及开展半工半读,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兴宁市中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中职招生逐年增加,普高、职高招生比例逐渐接近。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大部分被推荐到珠三角地区就业并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积极实施教育创强战略
2008年9月,兴宁市正式启动了“创建教育强市(县)工程”,计划于2013年实现创强目标。主要举措是:
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兴宁市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城市附城化,初中阶段教育圩镇化,小学阶段教育中心小学化”的原则,对中小学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整。2008年共撤并中小学校51所,2009年规划撤并中小学校178所,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近两年,兴宁市切实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为添置更新计算机、课桌椅、多媒体、实验室等教学设备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对扩大教学规划场地、完善设施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新增校园面积50000多平方米,对信息网络建设项目投入资金88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使全市有40多所学校达到或接近规范化学校标准。
加快创建等级优质学校步伐。近两年,兴宁市以实施创建教育强市战略为契机,加快创建等级优质学校步伐。2008年,兴宁一中跨入了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行列,兴宁市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2008年至2009年,沐彬中学、宁中中学成功创建广东省一级学校;投入资金600万元,高标准、高规格将坐落于百年老校兴民中学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学宫”修缮一新,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学宫重焕光彩,为兴民中学建成省一级学校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兴宁市已有省一级学校8所,城区内拥有省一级学校数居梅州市各县区之首。
兴宁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大力发展教育已成为该市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兴宁创建教育强市是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又一壮举,令人鼓舞。2008年至今,规划为2009年创建教育强镇的福兴、宁新街道和永和镇已投入创强资金2800多万元,使各项创强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又有5个镇申报2010年实现创强目标,大大超过了当年两个镇创强的规划数,令人无比振奋!
师资篇
提升专业彰显幸福
兴宁市现有在岗教职工11681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7%,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4%;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42人,占5.5%;中级职称教师7672人,占65.7%;特级教师12人。正是这10000多名土生土长的教师,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根植于宁江土壤,燃烧青春激情,推动着兴宁教育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为什么在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的欠发达地区,广大教师能够如此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直至两鬓飘霜?走进兴宁教师队伍,我们不难找到个中答案。
——树师德,坚持以德立教
兴宁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山区虽然比较艰苦,但穷不能夺志,穷不能降低师德标准。长期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使“爱岗敬业,爱生育人”成为教师团队的灵魂,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氛围。今年初,全市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年”活动,不断地完善、升华兴宁教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境界,使“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成为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严格的考核,作为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严师风,以人为本建制度
教师无小事,作为“师者,人之模范”的一种诠释,它成为全市教师队伍的共识。但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要使教师长期保持以身作则的风范,必须有制度的保障。为此,兴宁市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细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倡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师风;二是提倡严谨的治学精神,倡导从严治教、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三是以教书育人为核心,为人师表为标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四是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禁止行业不正之风。“管理细则”既规范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方法和态度,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贯穿人文关怀。因此,教师能乐于接受,自觉施行,从而使教师的精神面貌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理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兴宁市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山区袖珍学校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家长和学生对优质学位的渴求,使城区大班额问题难以解决,从而出现教师资源配备不平衡、学科不配套的状况。如果不及时理清结构,调整布局,势必导致一部分农村孩子失去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分享教育发展的成果。针对新的情况,兴宁市采取四大措施缓解矛盾,通过协调师资配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通过布局调整,“撤小并大”,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师;二是通过招考录(聘)用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近五年该市共招聘教师1759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学科紧缺和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缺编的问题;三是制订《兴宁市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实施方案》,采取支教和学校挂钩帮扶等措施,缩小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近几年全市共有2121名超编学校教师到山区缺编中小学支教,2008年组织了第一批共14对学校173名教师进行对口帮扶活动,促进了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使学校之间师资水平趋向平衡;四是严格编制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清理不合格代课教师和在编不在岗人员。
——建平台,打造名师队伍
近年来,兴宁市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成长氛围,建立和完善培养、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成名成家,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一是制订了《兴宁市中小学“名师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抓全员上水平,抓新秀出骨干,抓骨干成名师,计划三年内培养出300名骨干教师,50名学科带头人,10名教育专家;二是以《干部任用条例》为指导,努力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进入学校行政班子;三是做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坚持以培养名师为重点,抓点促面,建设一支思想高尚、本领过硬、素质良好的“专家型”“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打造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展风采,弘扬尊师重教之风
在宁江两岸,总是有那么多先进教师动人的故事在传颂。李淮光、杨彦豪、吴志强、黄奇贤、钟建华、刘超元、黄柳平、王美红、钟朝珍……一串闪光的名字,无论是在老百姓中的口口相传,还是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都凝结成一个主题:无怨无悔的师魂!二十多年来,兴宁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高规格的总结表彰会,表彰奖励那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2008年,兴宁市“张庆华教育基金”对6位“扎根山区优秀校长”每人重奖1万元,16位“扎根山区优秀教师”每人重奖8000元。宁江大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并催开了一片姹紫嫣红。
教学篇
常规强基科研提质
2009年高考,兴宁夺得梅州市文理科状元,本科上线人数再次居梅州市各县(区)之首。7月23日,兴宁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2009年高考总结表彰大会,盛况空前。兴宁高考屡创佳迹的秘诀是什么?
2007年末的一个清晨,新上任的兴宁市教育局局长罗健辉在兴宁一中的年级办、教室、宿舍“微服私访”,向师生了解教学状况,与教师探讨提升教学质量的方略。此后,在许多中小学校多次出现这样的情景。
——从课堂中发现问题
2008年12月5日,兴宁北部山区黄槐中学会议室。全体老师正在听取市教育局教研室对该校进行随堂听课、抽查教案、检查作业的情况反馈。随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研员集思广益,提炼经验,通过《兴宁教育简讯》在全市推广。
近几年,像黄槐中学这样的教研场景,在兴宁市的许多学校频频出现。市教育局教研室立足于常规,立足于课堂,教研员根据教学教研需要经常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上,对在听课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类、总结,归纳出哪些是工作态度问题,哪些是教学方法问题,哪些是教材钻研问题,哪些是学生接受能力问题,再对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教研室坚持每季度一次通报全市常规教学检查情况,每学期一次总结。兴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已形成一种共识:教学工作既是细活,也是实活;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常规”不能丢、基础不能松、课堂是关键的原则。
——大众化教研教改
过去,人们一说教研教改往往陷入“精英化”的泥潭。由此导致少数人闭门造车、多数人束之高阁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兴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在指导学校扎实抓常规固基础的同时,确立大众化教研教改的方向:一是普遍性,全员参与;二是全面性,面对全体学生;三是针对性,指向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市教育局局长罗健辉在全市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开展教育科研,我们要走出只有专家学者才会做的误区,应该把它视为一线教师人人都能做的事情;我们的教研应着眼于“小、快、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工作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能服务教育教学的研究,才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据此,兴宁市教研部门积极构建、完善教科研机制,按照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分别打造“以教研室为指导,相邻片区学校组成小组共同研究,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三级教研网络”。教研室精心挑选片区召集人,督查片区制订教研计划,深入片区学校指导开展试验课、研讨课、观摩课、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以局教研室为指导、学校为基础、学科为主线、教师为主体的大众化教研教改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均衡协调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大众化的教研教改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兴宁教育科研结出丰硕成果:一是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科研更具针对性,全市目前共有针对教育教学一线问题的教科研专题162个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是广大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增强了搞好教科研的信心,充分认识到教研教改并非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三是通过教研教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充实了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五是科研促教效益显著,2007年以来,兴宁市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励46人次,省级奖励18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比赛一等奖12人次,二等奖23人次,三等奖31人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3人次,二等奖115人次,三等奖119人次。
——高考佳绩见证辉煌
多年来,兴宁教育是引领该市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高考成绩更使兴宁教育绽放夺目光彩。
从该市教研员科学指导高考备考情况看,该市高考佳绩可谓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负责高中教学的教研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方面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把高考的知识点和关键点形成链条,贯穿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在高三备考中,再形成综合的题网,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坚持重心前移,着眼全面,将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定位于熟练掌握各年级、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早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最终夺取高考丰收。2009年,兴宁市的高考成绩又一次刷新历史记录:本科上线人数2664人,专科以上上线人数6609人。近几年,兴宁市每年高考上线人数都超过6000人。目前,兴宁市在校大学生有20000多人,平均每万人口近170人。
德育篇
三大举措求实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兴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收获德育的果实。
——选准一个切入点
兴宁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正在遭受某种程度的削弱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有效消除各种负面影响,加强正面教育,增强德育实效,就必须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从2008年秋季起,兴宁市中小学校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正确处理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这是2008年秋季兴宁市教育局在田家炳中学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学生的誓词。这标志着该市中小学“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拉开帷幕。
“感恩教育”活动引起兴宁市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热情,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正不断深入:一是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渗透感恩教育;二是坚持发挥主阵地作用,如利用升旗仪式、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三是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答、演讲比赛、文艺表演,发动、组织学生家长、村民和师生共同参与话感恩、做善事活动,动员、组织学生为父母、老师、同学做好事,为社区、学校做好事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报校刊、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感恩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兴宁市广大学生正努力践行他们的誓言,逐步实现“三学会”、“四养成”目标,即“学会感恩、学会自律、学会生活”,“养成知恩图报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自强自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
——打造一个闪亮点
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为德育提供了有血有肉的素材。“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广东省十佳自强好少年”、“第十一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彭彩金同学是兴宁市罗岗中学学生,她的感人事迹已在南粤大地广为传颂。几年来,兴宁市积极组织中小学生深入开展学习彭彩金同学活动,努力打造德育的亮点工程。通过学习发生在身边的彩金同学的先进事迹,许多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彩金的故事,是生命的故事,奉献的故事,感恩的故事;彩金同学面对磨难不放弃、吃苦耐劳敢担当、自强自立勤进取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客家女性的优秀品质;在物质财富充实的今天,更需要有彩金一样感恩图报、自强进取的时代典型,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期得到升华和光大。学习彩金事迹,感受彩金精神,弘扬尊亲敬长、谦逊诚实、公正守信、勤劳俭朴、和乐助人、自强奋进的传统美德,争做四有新人,已成为兴宁市中小学学生自觉的行动,彩金精神是兴宁市打造德育亮点工程中培育并使之绽放出绚丽光彩的一朵奇葩。
——抓住一个关键点
做好德育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是保障,体现师爱是关键。
兴宁市中小学现有4600多位班主任,占现职中小学教师的五分之二,他们担负着学校教育最繁重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
近两年来,兴宁市教育局注重打造一支过硬的德育工作主力军,大力加强班主任专业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以赛代培”工作机制,每年均组织全市班主任技能大赛,并通过网络传输、影音播放、巡回表演等形式,使优秀班主任工作技能、方法在全市中小学深入推广,从整体上提高了全市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家长的期盼。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工作。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爱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有力保障。近两年来,兴宁市在中小学教师中积极开展“关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为出发点,我们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做到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让广大学生在爱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这是“关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活动开展之初兴宁市百名教师向全市一万多名教师发出的倡议。全市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并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身上,教师们认真地演绎着真爱和崇高的精神,积极构筑并守护自己教书育人的精神家园。
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兴宁市广大教师坚持用师爱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拓宽了德育渠道,增强了德育实效。两年来,兴宁市小学生辍学率为零,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中小学生违纪违法现象逐年减少。
校园篇
追求“三化”以美育人
近年来,兴宁市在实施“危改”和规范化学校建设中,以“创建文化名城,建设人文秀区”为契机,突出“实用、优美、人文”六字建设理念,制定校园文化、绿化、净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校园三化”建设,并定期开展评比检查,促进“校园三化”建设上水平、上品位。
特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兴宁市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文化资源,把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科学创新结合起来,打造校园文化新亮点,使学生在厚重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让学生放飞思绪,畅想未来。各校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特色形成新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上升到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处环境都育人。展示校园文化应有的功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每一所学校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创建浓郁的标语文化、丰富的橱窗文化和鲜明的楼层文化,使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形成既有“朴实、严谨、笃学、崇文”的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励志、创新、勤奋、进取”的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打造品牌学校、精品学校。
兴宁一中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为办学宗旨,凭借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创建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该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96%,“以人为本”特色明显。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雕塑、绿化带、文化走廊布局合理,诗词歌赋,棋琴书画,尽显浓厚的崇文尚学之风。
为进一步彰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兴宁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斥资600万元重修坐落在兴民中学校园内的学宫,弘扬崇文尚学的客家优良传统,使学宫焕发育人的新功能。
全市学校绿化面积达60%以上,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恰到好处地分布,处处绿树成阴,碧草如茵。美丽校园、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已成为兴宁教育的风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