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娟 温力强
[摘要]以汽车产业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内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汽车产业大量外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且主要表现为竞争性的溢出效应,协整回归表明这种正向溢出效应从长期来看更加显著,同时,模型也反映出集聚性溢出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FDI;汽车产业;内资企业;竞争性溢出;集聚性溢出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3—0059—05
一导言
当今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并且成为国际间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FDI流人的重要目的。
自Mac Dougall首次明确提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之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已经在理论分析上获得了较普遍的认可,技术外溢效应首先来源于技术扩散的观点也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溢出效应产生的具体过程虽然难以观察。但基本的产生机制是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关联,主要包含生产与技术产业链的关联。从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关联活动看,有两个倾向同时发展,一个是以“本土化”战略为导向的以本地供应链为主要对象的后向联系的加深,另一个则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研究开发活动的本土化趋势。
对FDI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技术差距为核心的行业特征要素、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外资企业的特征等方面。Ethan针对土耳其制造业的研究考察了技术差距的变化率与初始技术差距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初始差距较大时,差距的变化也就较大,这样不利于本地企业的追赶。而当初始差距较小时,差距的变化也比较小,有利于本地企业的追赶㈨。
在我国,FDI溢出效应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以及外资特征等方面。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FDI在我国产生了积极的行业内溢出效应;但也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在技术差距方面,陈涛涛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较小的行业中。FDI行业内的溢出效应才是充分的。
对FDI产业内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各国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内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以及跨国公司人员培训和流动等渠道发生作用。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从而使内资企业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即产生了“集聚性行业内溢出效应”;另一方面造成了竞争压力,从而使内资企业努力提高效率以维护原有的市场,即产生了“竞争性行业内溢出效应”。Riedel通过考察香港地区20世纪60年代出口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认为来自跨国企业的、同行业间的示范作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Kokko通过构造联立方程模型考察内外资企业间相互作用,调整样本后发现两类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关系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了相互促进,从而认为来自竞争的溢出效应不一定必须与外资的参与程度相关,实际上由于竞争压力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以是相对独立的。Li、Liu和Parker利用我国1995年工业普查的数据考察了由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而产生的溢出效应,结论表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明显的竞争使得两类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均有提高,而其他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对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质量提升较快,与大量外资进入这一行业密切相关,我国汽车产业1998实际利用的外资金额为7.38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了3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2.3%。外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及以通过何种途径对我国汽车产业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产生影响,这是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这一目的,文章利用我国汽车产业1992~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汽车产业内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模型、数据与实证检验
1.模型与数据
由于溢出效应作为一种外部性效应,是在企业正规投入一产出关系之外,因此其测度非常不易。已有的研究一般都选取生产率来衡量溢出效应,因此在模型的选取上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基本上是建立在生产函数模型的思想之上。
本文对于外资溢出效应的检验选取的模型是在Caves所创模型基础上拓展的双机制检验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InLPd=C+αln(K/L)d+γFDI+δlnLPf(1)
其中被解释变量是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LPd;解释变量包括外资参与程度(FDI)和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LPd这两个与外资直接相关的关键解释变量。其中LPd的取值为汽车产业中内资企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FDI为外资在行业中的参与程度,采用汽车产业中外资企业的总资产占全行业总资产的比率来表示;相应地,LPF为产业中外资企业的人均工业增加值。如果数据检验的结果为FDI与LPd显著正相关,我们就认为产生了“集聚性的FDI行业内溢出效应”。“集聚性的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意味着行业内本地企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外资企业在行业中参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提高,其主要传导机制是示范模仿、学习以及人员在内外资企业间的流动。如果数据检验的结果为LPF与LPd显著正相关,我们则认为产生了“竞争性的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竞争性的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意味着行业内本地企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提高,其主要传导机制是内外资企业之间适度而有效的竞争关系。在模型中除了两个关键的溢出效应机制变量以外,本地企业的人均资本密集度(K/L)与生产率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作为模型的控制性变量。
由于我国很难找到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存量,本文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作为总资本存量的替代变量。外资企业包括所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三资企业”,内资企业数据由汽车行业数据减去外资企业对应的指标数据得到。本文采用1992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网站相应指标利用对应的价格指数调整为以1992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指数值。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变量的相关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AIC准则和SC准则为标准选择滞后
期,所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所检验的四个变量lnLPd、ln(K/Ld)、FDI和lnLPf本身不具有平稳性,经过一阶差分后的lnLPd、FDI和lnLPf均为一阶单整序列I(1),而ln(K/L)d则是一阶非平稳的。因为所有的时间序列变量是同阶单整的是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模型(1)及以下的分析中剔除了资本密集度这一变量。接下来将通过协整分析来检验变量间的长期关系。
3.变量的协整检验
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导致我们不能直接以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但根据协整理论,不具有平稳特征的变量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的。在计量经济学上,常常称具有这一特征的I(1)序列具有“协整”性。具有协整性本身意味着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可能具有某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遵循这一理论,下文通过Johansen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在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先做协整方程中的内生变量对外生变量的YAR回归,由AIC、SC信息准则可知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对模型(1)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r代表协整关系个数。原假设为最多存在r个协整关系,备选假设是模型有r+1个协整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在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极大特征值统计量为35.2386,大于5%临界值21.132,因而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即表明变量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其次,在最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似然比统计量为12.1183,小于5%的临界值14.265,不能拒绝零假设。从而可以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应的协整方程为:
方程(2)中协整系数估计值下面的括号内是渐近标准误,令残差为ecm,得到:
ecm=lnLPd-0.6365lnLPf-0.0587FDI+2.1627(3)对残差序列ecm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其是平稳序列,验证了协整关系的正确性。协整方程(2)反映了变量lnLPd、lnLPf和FDI之间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关系来看.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弹性大约为0.637,即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上升1%会导致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0.637%,而FDI的参与程度对内资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弹性只有0.0587,影响并不显著,即“集聚性的FDI行业内溢出”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表明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主要是“竞争性的FDI行业内溢出”。
4.因果性检验
在变量之间具备了协整性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通过因果检验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表2以及表3中分别在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情况下对变量lnLPd、FDI和lnLPf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检验。
从检验结果来看,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与存在着明显的单向因果关系,即是的格兰杰因果原因,FDI则不是的格兰杰原因,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与FDI存在明显的单项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对外资流入到该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投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资企业间存在固有的能力差距,外资汽车企业优越的生产率对内资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压力,内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而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而外资参与程度对内资企业生产率提高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一结论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
5.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进一步确定外资对内资企业生产率变动的具体影响,我们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关于生产率变化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根据Engle定理,如果一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则协整回归总是能被转换为误差修正模型。协整关系只是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使用就是为了建立短期的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它既能反映不同的时间序列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前文所进行的协整检验已经证实了变量lnLPd、FDI和lnLPf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可以利用(3)式求得的残差为基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模型的回归系数基本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AIC和SC值分别为-5.796和-5.177。都比较小,模型基本可以接受。由上式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短期波动,前一期ln(LPd)增长率对后一期1n(LPd)增长率有正向促进作用,短期影响达到58.47%,滞后一期的ln(LPf)增长对ln(LPd)增长的影响为32.79%,而滞后一期的外商投资增长对ln(LPd)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但不显著;长期均衡,误差修正项回归系数为负值符合误差修正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反应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表示滞后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0.126的速度从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以上分析说明,短期内模仿示范效应还未发生时,跨国企业的进入一方面会对行业内的内资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占效应”但不明显,另一方面会大大增加行业的竞争程度,内资企业在面对竞争压力的状况下,会努力采用各种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由此看来,我国的汽车产业中外资企业进入所引发的竞争压力是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即短期内竞争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产生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1.经验分析结果表明FDI对汽车产业内资企业生产率的总体正向溢出效应是存在的,其对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主要源于竞争性的行业内溢出。
2.从长期关系来看,FDI的进入对汽车产业内资企业产生的外溢效应主要是竞争性的行业内溢出(影响弹性为0.6365),集聚性的行业内溢出并不充分(影响弹性只有0.0587)。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汽车产业自身的迅速发展对FDI流入到该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投资导向作用,而FDI的流入与内资企业生产率变动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则明显的表现为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说明该产业FDI技术外溢效应主要是竞争性的行业内溢出。
3.从短期关系看,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内FDI的变动反而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占效应”,内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自身生产率的提高和以及外资较高的劳
动生产率所导致的竞争性行业内溢出(其影响弹性为0.3279),由于跨国企业的不断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使得内资企业在面对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努力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以维护原有的市场。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我国汽车行业产生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机制应该是“竞争效应”与“示范效应”同时并举,而目前的状况是“竞争效应”占主导地位,“示范效应”明显不足。为了提高FDI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特别是集聚性的行业内溢出。建议从以下方面促进FDI溢出效应的发挥:第一,增加内资企业的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以增强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第二,强化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以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第三,应将“以竞争换技术”取代“以市场换技术”、以“寡占反应规律”反制“技术锁定战略”作为外资战略的两项重要内容;第四,政府不应一味强调引资的数量规模而盲目地对外商给予优惠的政策,应为内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五。加大对内资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参考文献]
[1]Lall S.. Vertical interfirms linkages in LDCs:an empirical stud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ltsitcs, 1980,42:203-226.
[2]Sedayuki Takii,"Productivity Spillov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Multinational Plants in Indonesian Manufacturing 1990-1995"[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vol. 76, is-sue2.521-542.
[3]Davide Csetellani and Antonello Zanfei, "Productivity Gaps,InwardInvestments and Productivity of European firms", June, http://econwpa, wustl, edu:80/eps/it/popers/0107/0107001. pdf,2001.
[4]Halgnr Gorg and Alexander Hijzen, Multinationals and PreductivitySpillover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Research Paper, http://pa-pers. ssm. Com/seL3/papers. cfm? abstracted =764365,2004.
[5]Ethan Aslanog]u, "Spill.over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urkish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analDevalopment,2000,12,1111 -1130.
[6]陈涛涛,陈娇.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6(6):39-47.
[7]严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层面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3):4-10.
[8]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张新.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9]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技术溢出效应分[J].财贸经济,2004(12):75-80.
[10]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3-7.
[11]喻世友.史卫,林敏.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渠道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6):44-52.
[12]商建初、范方置.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3):76-78.
[13]陈涛涛.构建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双机制双因素分析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5(10):139-146.
[14]Riedel, J.,"The 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Export -Oriented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 Case Study of Taiwan"[J]. Wa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75, Band 111,505-528.
[15]Ari Kokko,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 val 43. 279-293.
[16]Xiaoying Li,Xiaming Liu, David Park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J]. Economic Systems 25,2001. 30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