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师评选违反教育规律
大学的地位,应通过竞争获得,而不是政府评定与授予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选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百名获奖教师中,仅有10%左右为纯一线教师,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9成,还有人身兼数职。
和教育相关的问题总是触痛百姓的神经。为官为师能否兼得?名师官员的身份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大学格局?本刊就此采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实习记者翁倩
1
你怎么看所谓“名师”90%都有行政职务的现象?
熊丙奇:有一些行政职务,如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并未脱离一线工作,他们的职位带有很强的学术色彩,获选无可厚非。但有20位左右的书记、校长上榜,这在一个以所谓“鼓励教授上讲台,奖励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的教师”为宗旨的评选中,是不正常的现象。
2
为什么说不正常?
熊丙奇:这其实反映出我国目前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按照现在高校实行的资源配置模式,行政领导拥有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权,在教学和科研中拥有更多的资源。在各种教育评奖中,由于评价权、推荐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往往也能够捷足先登。这是一种“赢者通吃”。
3
为什么会出现教育行政化的趋向?
熊丙奇:根本原因是大学的行政化。对外说来,我国大学的行政级别提高,强化了行政色彩;对内说来,高校又并没建立起教育为本和学术为本的体系,导致手握行政权力者,成为这样的教育管理与学术管理体制中的“红人”。
4
对这种所谓“名师”评选,你怎么看?
熊丙奇:其实本来没有必要做这种评选。即使要评,也应基于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但现在的名师由政府部门主导评选,高校内没有教授委员会、学生的广泛参与,这背离了教育规律。
5
不是有学术委员会吗?
熊丙奇:虽然有的高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有教师代表大会,但普遍的状况是,教授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6
大学的行政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熊丙奇:首先是教育质量下降。名师已评选了5届,总共评出500人,但起到示范作用了吗?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只有“身份”却没有合格的素质。再就是导致学术质量的严重下降。虽然目前高校论文数量急剧增长,但垃圾论文占了很大比例。
7
该如何去行政化?
熊丙奇:前几年批评教育产业化的声音此起彼伏,其实,教育产业化的根源也是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瓦解了高校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体系。如果大学坚持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这些问题不会出现。
8
你怎么看所谓“211”高校评选,以及本科教学评估等做法?
熊丙奇:大学的地位,应通过竞争获得,而不是政府评定与授予。高校的教学评估、重点学科评审、重点实验室评审、人才基地建设、博士点设立等,都混淆了政府、办学者的角色定位,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还是评价者,大学的发展,必然千校一面,失去活力,没有竞争力。
9
为何高校新闻总会引发很大的关注和争议?
熊丙奇:相比国外大学,我国大学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宠儿”,主要因为它没有起到社会灯塔的作用——假如大学按教育规律办学,就不会有教育丑闻与学术丑闻的频频曝光。
10
中国大学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差距是什么?
熊丙奇:其实,真正的差距不在人才培养及顶尖科研方面的差距,比如是否培养大师级人物,是否在《科学》、《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而在于文化和制度方面。国外大学普遍实行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大学能按大学章程依法办学,能坚持清晰的办学观念、明确的定位,完成大学的使命,这是我国的高校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