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弘扬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建构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掩盖了受教育者多元化价值取向带来的冲突,单一化的价值定位无法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类型日渐多样化的要求,而教育形式的单调又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丧失,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理解则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使命。新时期指向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诉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拓展师者内涵为人格化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价值 大学生 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39-04
[作者简介]王桂芬,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53)
新时期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且苍白无力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价值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应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内蕴的人文价值。为此,高校传统的教育主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鉴别责任和良知义务。离开人文精神谈人的教育无疑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必须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必须注入人文精神和知识力量两股新的源泉。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弘扬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与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与作用,而所谓人文精神则是追求人的文化或文明化,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使自己与周围的主体和客体达到高度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是通过其在教育方面的独特理念和实践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培养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扎实牢固的基础。
首先,弘扬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因为它必然要求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和主体性,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加强个体自我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是体现人生价值、信念、理想和德行的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和引导人进行价值探询、价值决断和价值追求。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既要以强调其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也要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领域,深度开发其人文性特点与优势,以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其次,弘扬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社会主义大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继续社会化和终身社会化为己任,并不直接向人们传授某些客观的、固定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技能,更不为人们提供谋生的途径、手段,而是以传播和弘扬人文精神为载体手段,把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和阐释出来,用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去营造适合人生存、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人文环境,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智慧资源和精神动力。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弘扬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象,以不断变化、相互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也涉及大学生的生理、情感、兴趣、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就是为大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要体现科学性,更为关键的是要具备易于接受性,这种接受应当是诱导性的而不是强行性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尊重和激发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为基础,一切教育影响和教育措施都必须经过大学生的领会和主体内化,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并成为内在的本质力量。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的政治宣传手段,认为它的职能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局的需要,对人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旦个人与集体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矛盾,就简单地提倡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集体需要。这种缺乏人性化与亲和力的教育宣传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人文关怀作用难以发挥。
二、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文精神失落
1.过于理想化的教育宏观目标掩盖了受教育者多元化价值取向带来的冲突
理想化目标的实现要有理想化教育作前提。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无论是总体要求还是具体要求,往往都有偏高的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理想教育,着眼于高扬人生理想的宏观目标,完美的、高标准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标远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者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存在着不一致。这种教育目的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的特征,以极端理想化来应对人的生活的多样性和发展过程的具体性与生动性。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体思想有趋同化倾向,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然,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绪和心理都呈现出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与计划经济相应的整齐划一、上令下从、循规蹈矩的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规范系统已不能发挥规范作用而逐渐消失,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规范系统形成缓慢,出现了“价值真空”,随即造成自我认知、目标和手段的混乱。其中,正确的、先进的、新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主流,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困惑。在混乱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对知识的思想加工,没有自我意识的提升,大学生只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报以怀疑、排斥和厌恶的态度。②在这种价值规范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也需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价值定位的单一化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的要求
合理的价值定位是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认知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片面的意识形态功能定位是导致实践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认识和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仍是仅定位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一元化规格和要求,单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
应当承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的价值定位对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培养服务型的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独特的个人品格和思维风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只见“社会”不见“人”、忽视人文关怀的价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脱离了对有生命的人的个体尊重,脱离了对个人自身发展目标追求的关怀,任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忽视高等教育多样化培养目标、强调整齐划一,势必引起个人正当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的单一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3.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导致大学生主体性丧失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在思想政治上的精神状态、劳动实践中的基本态度,以及社会活动中的事业心、责任感。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当是个体人格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构建过程,是教育对象个体与社会规范要求的互动过程。然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人格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单向作用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中心”式,但实际上往往形不成“中心”。这种教育模式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单一主体性,教育对象被当作物来对待,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纯粹灌输,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单向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大学生的人格也很难得以发展、完善,使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造成知行的脱节。这种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大学生话语权的被剥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被动性,及部分教师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互动性,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是灌输,忽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不是拿大学生当成有主体性的“人”看待,必然导致对其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的扼杀,而存在意义的被遮蔽和自我的被压抑乃至丧失恰恰是现代社会精神紊乱的深刻动力。如果不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不完善的和非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4.教育者“泛政治化”淡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使命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中存在着的人文使命淡化倾向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所谓“泛政治化”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任何内容、目标、方法都抹上政治色彩,把道德要求和政治要求混为一谈,甚至以政治素质的要求取代道德要求。以“泛政治化”为内核的所谓灌输恰恰是造成大学生政治思想情感模糊甚至空白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远离21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自我身心、远离21世纪的现实中国政治生活。越是强化这种灌输,大学生就越远离它,就越跟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亲和,越会加剧政治思想情感的模糊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使命的实质和核心是超功利主义的,但大多数教育者还是停留在“工具化”角度去理解并运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缺乏自觉的人文意识和人文责任,满足于一般的政治理论知识传授,自己不能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也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缺失又使得大多数教育者无法真正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灌输”理论极端化运用,从而忽视对于大学生自身价值选择的尊重。
三、指向人文价值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选择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关键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并不仅仅要解决要不要爱国、要不要奉献、要不要加强修养等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怎么爱国、怎么奉献以及如何加强修养等问题,从而要求我们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问题,注重采取人性化的诉求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文价值定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1.指向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诉求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教育的一般特性和本质,脱离人类既成的知识智慧和文化载体,脱离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生活,单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现实基础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教育对象,不只是思想道德容器或经济动物,而是具有明确奋斗目标、高尚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能懂得享受的主体。④指向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转型期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尊重大学生的自由和自主,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和合作的精神,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养,使大学生成长为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然而,仅仅依靠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诉求的尊重,并不能建构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它与传统的模式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暧昧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僵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就谈不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主体性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完美的对话基础上的,已经形而上地预设了一个理性的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并相信这个主体具有一种合理的自我设定能力,并认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先天赋予的、不可侵犯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压抑和扭曲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遭受异化。如果因为强调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诉求的重视而导致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预设中先天地被完美化,这与实际的受教育者的不完美主体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实际的受教育者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总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大相径庭。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即使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但如果将其视为万能,则言过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需要理性、谨慎对待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指向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与开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教育对象的人格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每个人”、“任何人”,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包括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在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中得到自由发展,人的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并随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而发展,以及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发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开发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也是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同时,拓宽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渠道,开设人文选修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使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育人功能,并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取得基础性地位。当然,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全靠课堂教育。而就课堂教育来看,目前应首先着力于提高现有课程环节的质量,并将这些课程环节放在基础性的位置上,使其得到重视与认可。
即便如此,大学生的能动性也不可能自发地、完全地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开发指的是教育者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通过关注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一个具体的人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通过有效地改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的外在因素,达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的目的,遵循各自的实际需要、适应个人的本质特点。因此,必须基于每个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地选择教育方式,最大程度地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产生悲伤、自卑和无能的消极感觉。
3.指向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拓展师者内涵为人格化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价值选择最重要的承担者是教师,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古代知识分子推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情怀的培育应以丰厚的人文知识为底蕴,以人文精神为指针,以人文关怀的养成为标志,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需要教育者首先具备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其重点是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构成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那么决定这种关系也必然是基于教育一方人格、人性和人品的考量。他们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具备包容和关爱之心,坚持有教无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使大学生体会到关心和关爱,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必须建立在知识、学识和智慧的基础之上,但对人的影响、渗透和内化的效果则最终取决于对人格、人性和人品的考量。教师在为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乃至为人处事的方式,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大学生,用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认真、耐心和踏实的作风教学,鼓励大学生提出问题、反复思考,让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深深地植根于师生的心灵。
此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既有人文学科的素养,又有必备的科学素养。影响个体生存方式和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知识结构,当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和谐发展时人的效率是最佳的,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方面就是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教师要勤于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自己的人文知识面,内化人文知识而形成自己的人文知识结构。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而是交织于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人文知识相辅助,因此,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出色的人文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说服力,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让大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强烈的向师性。
注释:
①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2.
②许志伟.克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J].沈阳: 理论界,1999,(3):36-37.
③张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43-244.
④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7.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