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周福盛
阅读提示:课堂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师生双方的行为不仅会对课堂教学的开展产生影响,更会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构成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教师的课堂失范行为,还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都会对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工作造成严重伤害。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几位研究者分别关注和探讨了教师的课堂失范行为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旨在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打造和谐高效课堂、为德育渗透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中依然存在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个别教师以“恐吓者、鞭笞者、审问官”的身份出现,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研究教师课堂失范行为,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无裨益。
一、课堂上的师德失范问题
1.语言失范。笔者在几所小学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经常用粗暴的语言对待学生。如一位教师在课上提问,一个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用异常惊讶的语气说:“哎呀,你终于举手了,我简直可以用‘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形容你!”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教师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谈感想。有学生说:“四川的小朋友失去了家园,也没有学上,而我们还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教师想借此机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便说:“一个学生被压在倒塌的楼板下,却还借着缝隙中的光亮学习,而你们呢,衣食无忧的,还不好好学习……”说完,教师开始一一数落某些学生的不良表现。这样,一次原本能引发思考和感动的教育机会就演变成了令学生反感的责备和说教。
2.行为失范。个别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时经常是随心所欲,不顾忌自己的教师形象,更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当学生上课走神、回答不出问题、没写作业、迟到时,个别教师惯用的手段是用手指戳学生的头、用物体击打学生的身体、拉扯学生的衣服等。一些教师很少用具有教导意义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劈头盖脸地责骂。教师任意发脾气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的教师,师德何在?
3.态度失范。教师态度失范主要表现为不尊重学生人格、态度粗暴、不负责任。一次,一个女生上课走神,教师发现后竟然揪着她的辫子把她赶出了教室。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本来不是“大事”,可教师却如此大动干戈,不惜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的目的何在?对于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有的教师采取责骂、惩罚的态度对待。其实,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是不会写,而不是不愿意写。但有的教师并没有为这些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
4.观念失范。观念失范主要表现为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因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甚至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偏爱或歧视,不能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如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的人格、兴趣、道德品质的发展;因个别学生犯错而惩罚全班学生等。其根源是:很多教师至今无法理解和认同“师生民主”关系,认为对待学生“只能给好心,不能给好脸色”,否则,学生会认为教师好欺负。一次听课,笔者旁边坐的是班里最“差”的学生,教师几乎视之如“空气”,只要这个学生安静地坐着,无论他是否认真听讲,教师都不干涉。如果教师提问了简单的问题,这个学生会积极地举手甚至站起来以引起教师的注意,但教师看都不看他一眼。有的教师花费一整节课的时间批评犯错的个别学生,使其他学生无辜受累。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因为某个同学做错了事,您就气得连课都不给我们上了,一节课的好时光就这样溜走了。”
二、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
师德失范影响下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不良心理状态及人格表征。
1.自卑。教育中运用惩罚手段的理论依据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膨胀的自我,它表现为过分自负和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人在成长过程中不遵守纪律约束,不听从他人劝告等,就是自我膨胀的表现。扼制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矫正其非社会性行为,惩罚教育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我国的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甚深,学生接受谦虚谨慎、知耻礼让的文化熏陶,在个性发展中,其自我意识常常是“不及”而不是“过多”,更谈不上过分膨胀。教师的不当言行,反而抑制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心理。
2.自尊心缺乏。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如果只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或惩罚方式,那么,在长时间的“磨炼”下,学生的自尊心就所剩无几了。难怪教师们会埋怨如今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了。这就如同10年前人们感冒了,注射青霉素就能轻松解除病痛;而如今,再先进的抗生素药物都很难使经常依赖抗生素的人们迅速康复。身体能产生抗药性,学生的心灵同样能产生“抗击打性”。
3.目标感差。在一些学生的意识中,相对缺少一种“希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愿望,他们对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缺乏积极的思考,容易受校内外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在“缺少期望”的环境中成长所致,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被教师、同学、家长“看不起”的角色定位中,而教师及家长对这类学生也没有实施正确有效的激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失去了目标感和自我价值感。
4.自制力差。很多学生缺乏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如做事拖沓、学习精力不集中等。他们对自己的思想、行为难以自制,表现得放任与懒散;不顾及家人对自己的付出,经常做出对学校、家庭、社会不负责任的事。这虽与学生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但教师的失范行为也难辞其咎。教师忽视学生犯错的成因,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学生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这样,学生的不良人格便形成了。
5.敏感脆弱。在自卑心理支配下,学生的心理极其脆弱。教师的批评或同伴的玩笑会伤害其自尊心,从而诱发过激的言行。这类学生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当他们犯错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导方式。但一些教师却不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是单纯地使用批评或惩罚,致使此类学生变得更加敏感脆弱。
6.合作意识欠缺。有些学生对人对事冷漠,性格孤僻,内心封闭,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没有集体荣誉感,对人缺乏善意。这是因为他们受到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冷眼看待”,于是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报”他人,如不愿与教师交流,不愿与家长谈心,不愿与同学交往等。
三、高尚师德成就学生健全人格
教师要塑造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其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中就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尊重。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与尊重,最厌烦的是干涉与责罚。如果学生个性强烈,那他遇到干涉与责罚时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疏远、敌视教师。随着师生间敌对情绪的持续,学生身心会遭受重创,最终导致“坏学生”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概括为: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照顾学生的面子,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允许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不公开在课堂里或者私下在同事面前损害学生的名誉;对学生表示信任,乐意与学生交朋友,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保守自己的“小秘密”等。
2.期望。期望对生命成长而言是一种能量,是对生命信任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对学生的成长满怀希望,并通过肯定、信任的话语,满意、喜悦的神情来传达这种期望。二是创造性等待,即给学生的成长“留出时间”,并在这一时间段中,不断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能量。也就是说,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需要“等待”,而且是“创造性等待”。应注意的是,过度的期待不但不会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反而会使教师及学生同时感到身心疲惫;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所以,期待需要适度。一是对学生期望值的适度性;二是提供学生身心发展条件的适度性,即所提供的条件能够符合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当下发展的最大程度)。
3.宽容。宽容是师爱的重要体现。教师的宽容主要体现在当学生产生错误思想或错误行为时,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及有效引导上。教育中的“宽容”还意味着要给学生“留有空白”,其实质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懂得引导,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内省”。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就会出现说得越多,学生越感到厌烦、越不会发生自省行为的现象,也就减少了学生改正错误的可能性。
4.公正。教师公正主要表现为:一是同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二是同等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如班干部与普通学生、外向型与内向型学生、表现欲强与弱的学生;三是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来对待学生。教师公正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爱护、帮助、评价和奖罚等方面。应该因材施“爱”,因材施“罚”;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不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做错事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
5.激励。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能量,而激励本身就是一种有效能量。教师的话语对学生具有导向、暗示作用,它作用于学生大脑的情感中枢。正向、积极、鼓励、肯定式的话语将开启学生“好”的情绪基因,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使学生增强自信、发挥潜能。教师的激励也能够激活学生求知、求善、求美的愿望与能力,为他们指明一个“更好的自我”,为他们的发展铺路。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的话语打击学生,那么学生的身心就会朝不利的方向发展,不仅使学生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更会形成负面人格。因此,激励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