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亮
教育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教育实际转变发展方式。
一、立足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虽然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但它具有独立的规律性。走内涵发展道路就是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去发展,重点是全面调动和充分发挥内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及其作用。
一是内涵发展的递进性。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都有其明确的办学目标,各学段都很重要,任何一环都不可削弱。这是教育内涵发展反映递进性的基本规律,任何轻视或重视某一学段的“错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二是内涵发展的全面性。育人的要求是全面的,无论是教育的覆盖面,还是个体的教育面都要体现全面性。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建立,解决的是社会教育的全面性问题,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受教育者的全面性问题,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三是内涵发展的历史性。教育发展史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现代化的教育才有现代化的社会,教育本身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时代特征;必须具有承担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必须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历史积淀。教育的历史性最能反映教育的特性和特色。
四是内涵发展的资源性。教育的内涵发展依靠资源。虽然教育内涵发展依赖于资源的结构和质量,但资源的优劣并不完全等于教育实力,也不等于教育的质量。必须靠管理者、生产者的能力使资源转化为实力,再转化为成果,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抬高了教育成本。
二、拓展教育外延发展
空间就是外延,外延的条件越好、空间越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当今的教育应该是开放型的、无围墙、无界限的教育。我们应该有眼光、有能力把外延条件和因素看得准、抓得住、用得好,要用科学发展观努力拓展外延,创造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
一是要继续扩大开放、交流与合作。要把国外和国内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引入,结合教育实际进行移植、改造、创新,把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引进模式、引进经验同抓并举。
二是继续主动协调关系、赢得支持、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拓展外延、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关键靠教育自身的主动性。要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社会了解教育,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告诉我们,有空间才能发展,有优越的条件和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环境要有成人之心、成事之心。
三是用优质的教育成果提升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我们要用质量提升教育,用质量影响社会。教育质量不断攀升,社会认可度、群众公信度指数提高,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外延环境。切忌把拉关系、请吃喝作为拓展外延的手段,那样会越搞越糟,甚至会走向邪路,误教、误人、误己。
四是用创新拓展外延。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观点。要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意识,使学校融入社会、使学生融入社会。关门办学不行,办学没有创新也不行。只有社会了解你,你才有空间;只有你大胆创新,社会才会关注你、帮助你。
三、坚持教育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追求,是发展理论和实践理论的最高阶段。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使教育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就是要把科学发展理论上的新理解、思想上的新统一、观念上的新转变、科学实践的新行动、领导科学发展的新能力,转化为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气魄和能力。因此,必须在处理好科学发展各要素的关系上下工夫。
一是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实现内部、外部条件的高度统一。把两种生产力有机整合,内外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是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久发展的关系,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为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已经结束,现实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学会“涉水”本领,这个本领就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要埋头苦干,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开创未来。
三是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中心工作是教学,核心工作是育人,二者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为育人服务,各种社会资源都可能成为育人载体,绝不能偏废,必须多轮驱动、各尽其责。
四是处理好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关系。应该在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提高上下工夫,努力把众多的人力资源培养、锻炼成众多的人才资源,形成人才团队。
五是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站在不同的高度都有局部和全局的现实存在。要体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有顾全大局的觉悟和观念,要有履行好局部责任的意识,各司其职、顾全大局的表现。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局部要服从大局,牺牲眼前顾长远,牺牲小利顾大利,牺牲局部顾整体。
六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和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创新不能盲动行事,都应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韩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