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芳
笔者参与了江苏省南通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评比的全程活动,共观模了15节实验课,贴近教学、走进课堂,感受教育装备、仪器器材、教学设备给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受益匪浅,感慨颇深,也真正感受到了仪器装备在促进理科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尤其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感到鼓舞的是:此举旨在推动学校实验装备工作由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教学、保障教学”转入现代意义上的“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推动学校实验装备工作人员由过去的“配备借还清理仪器”的事务性工作转入现在的“指导设计编排实验”的教学性工作,从而让学校实验室在功能上由“验证已有理论”向,“探究未知知识”拓展,此举既是一次引导仪器设备使用的实践性探索,更是一次推动实验教学、促进理科教学方式转变的理性化思考。
参加评比的15节课都是以常态下随堂课的形式呈现,全部由一线从事生物实验教学的人员执教,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1鲜明的实验特性凸显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独特风格
此次生物实验教学评比课的实验操作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一)显微镜使用及显微观察实验(6节课)
(二)解剖观察实验(1节课)
(三)自主探究设计实验(5节课)
(四)常规操作与实验拓展(3节课)
执教者在课堂设计、手段、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注意贯穿实验室的功能特点,师生实验操作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凸显出实验教学课的自身风格和学科特点。
如海门市三厂初中《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因——种子的结构》一课,教师以一粒种子萌发长成一棵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通过动画显示,由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验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作好认知准备。之后,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探究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因”活动记录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镊子、解剖针、碘液等分发给各小组。课前准备好浸泡的蚕豆、玉米、花生和大豆种子,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边观察,边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主动获取解剖、观察种子的过程和方法;小组成员密切配合,规范操作,细心观察蚕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并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及意外收获等。实验中,学生遇到疑问时,询问同学或老师,通过生生或师生合作,体验本次实验的过程、方法和乐趣。实验结束后,各小组相互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出蚕豆种子的结构。在小结汇总实验结果时,教师就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辅导,并用课件展示蚕豆种子的结构,同时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方法、结果等进行评价。欣赏成功者。激励进步者,纠正偏差者,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整个教学双边活动通过实验融合在一起,师生间的默契、亲和也在实验中得以体现,教学活动沉浸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中。这一堂课教师变传统的观察实验即由教师演示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的服从式实验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分析处理实验材料、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的探究式实验方式。
这种学习与实践快速密切结合的方式。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所不可比的,实验操作、动手实践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凸显出实验教学课的独特风格。
2充盈的仪器支撑丰富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探究空间
生物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_,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也是实现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新课程标准对做好教学实验寄托了高期望,提出了高要求,也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在全省所有农村中小学实施了“四配套”工程,充实常规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仪器更新和消耗品补充,使中小学教学仪器全面地配齐、配足、配全、配好,实验条件得到根本性改观。从这15节课来看,每一节都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的功能和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为教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施教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自主设计编排实验提供了充盈的器材和实验条件。几乎在每一堂课中,老师们都借助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提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本领。
如海门中学附校《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教师将细胞失水的原因设计成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做出假设,自选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设计编排实验,并要求改变实验参数,进行对比实验。学生们充分地用好实验室仪器和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方便地将不同功能的仪器和材料用于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中,教师还将实验过程通过生物显微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使学生快捷、清晰、真实地观察到实验全过程,充分地将显微投影技术与生物显微镜、分析实验整合于一体。很显然,这样的课中,实验是实现探究的重要途径,教学仪器在动手操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让笔者清晰地看到,这种理科教与学模式的变化,是在仪器装备的保障下发生的。
3优化的课堂设计激活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教学氛围
纵观这15节课,我们的实验教学人员匠心独运,神思妙想,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得”,着眼于减少教者的“失”,设计框架求“实”,改变教法求“新”,在实验组织和设计上动脑筋。在实验过程和引导上花力气,一个个优化的课堂设计激活了一堂堂实验教学课的教学氛围。
东县实验中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是一堂生物研究性学习课。教者用学生吃馒头和课前收集唾液的录像开始引入课题,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镜头在屏幕上展示出来,都情不自禁地笑了,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将课堂气氛顿时激活,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下一步自主探究作了铺垫。接着,展示完相关背景资料后,教师针对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后,每小组请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实验方案,全班通过。当每一位学生陈述结束时,掌声响起,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这是对成功和进步者的欣赏,也是对每位学生共同发展和自信心的鼓励。之后,教师释疑解难,修正了方案中的偏差后,探究的过程全部交给学生,自选器材、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记录、自我归纳……此时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们完全处于自主实验设计研究的状态中,而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他们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参与者。最后,以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感受结束了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
精心的设计收到了精彩的教学效果,以致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情正浓;课将毕,兴未尽;课结束,意犹在。
皋市二案中学《探究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以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为干线,以学生设计实验步骤、上台展示实验现象,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为支线,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进行指导。每位学生都是参与者,实验者。全课提出问题20多个,参与展示现象、回答问题的学生近40人,施教者反应敏捷,判断准确,把教学气氛调控得活而不乱,热而不嚷,井然有序,高潮迭起。
4精湛的电教手段加大了生物实验教学课的容量密度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都提到了投影、挂图、多媒体教学软件、视频展示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成为教师教学中的自觉行为,并已经根植于课堂中。
15位执教者以投影、录像、实物视频展示、计算机为载体,借助多媒体手段中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放大的效果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静止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同时,实验教学课的容量密度也得以倍增,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15位执教者都能够用多媒体较好地解决教学和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四点,肯定无法全面地评析出这15节课的所有闪光点。但是,我们相信这些课的质量与效果由此可见一斑。诚然,课中也程度不等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多媒体课件的驾驭和合理使用;教师如何在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中正确引导,收放自如;传统实验课如何更好地向研究性实验课转变……仪器装备真正地“融入教学、促进教学”还需在理科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