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艳丽 夏少君
摘要青年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其人生板块上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关系学生在校时的塑造,对于其人生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认识这一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准社会位置,是单纯书本教学之外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认识理解交流指导
在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则更为重要。尤其是面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则显得更为关键和迫切。当前,对常言所道“教书育人”应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认识
青年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由比较幼稚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时期。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和教师帮助决策或处理,依赖性很强。到了大学,情况明显改变。青年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组织的关系,以及职业选择、恋爱婚姻等个人问题,往往都需要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即进入由依赖父母师长转向独立、自立、自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艺术院校学生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新奇的、良莠不齐的事物如潮水般涌进。加上现代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普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国人眼界大开,青年人更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受众和参与者。新潮流、新理论、新观念、新的社会思潮、新的价值观念乃至生活习惯、娱乐方式、衣着打扮,等等,无不对艺术院校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作用,使其与老一辈甚至包括青年教师之间都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特点。就笔者所见,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1、反应敏锐,追求时尚,思想活跃。艺术院校学生对新事物反应特别敏锐,能很快了解、接受并熟练地掌握。电脑、互联网及其它现代技术的熟练应用,新的名词概念、技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流行,早已把一些教师抛在后头。他们继承了少年时代的好动、好奇、好学等特点,加上掌握新知,追求时尚,因而思想特别活跃,思维特别敏捷。这些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经济环境不无关系。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年学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同时,成长中的青年学生的各方面尚不成熟,容易产生盲目追求、急躁冒失的情绪,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而显得十分重要。要告诉他们学什么,怎样学,如何追求潮流,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的选择。无疑,教师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紧迫性和责任感。
2、积极向上,渴望成功。容易急躁。艺术院校学生都蕴藏着一股激情,都希望能与众不同,很快超越别人,都渴望寻求捷径取得成功。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且短时间难以缩短。老一代人心中既有新旧对比的认识,也有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经验教训。现代青年缺乏老一辈善于新旧对照、纵向对比的思维方式,往往因急于成功而迫不及待,容易急躁,缺乏耐心,甚至失去理智。教师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克服急躁盲目情绪,引导他们认清现实,正确驾驭事物的发展过程,记取我国历史中曾经欲速则不达的教训。要告诉他们,任何人的成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发达国家的物质成果,是他们经过几百年艰苦奋斗长期积累下来的。无论是成功的科学家、世界冠军,还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或是优秀教师,无不是经过自己多年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拼搏而获成功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家要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尚需时日。更需要不懈的努力奋斗。
3、感情丰富,勇于表达,敢于张扬。这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哲学及其它学科不同,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多方面的审美要求,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在人类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哲学以理性思维、严格的逻辑论证和理论说服人,科学据以事实和实践验证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则是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达到惩恶扬善、教育群众的目的,它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以情动人。因此,热爱艺术的青年学生也往往感情丰富、表达能力较强、激情充沛,也容易冲动,常常毫无顾忌地表达与张扬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些特点,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应把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掌握分寸、稳重冷静作为重点,促使他们成为成熟、优秀的艺术人才。
4、偏于利己,趋于功利,疏于自律。除了积极面占主流之外,艺术院校学生存在一些不良趋势,尽管是支流,也不可忽视。
(1)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出生于90年代前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优越,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他们没有经历艰苦劳动,更没有体会穷困潦倒。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即使是一些来自穷困的农村家庭的学生,也因家人和亲朋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他们营造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也容易滋生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方法,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的要求和希望,不太关心和考虑他人的困难和处境,比较注意眼前的自身得失,不顾长远,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2)很多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做事情、参与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名誉、地位与得失,对国家、社会、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考虑不多,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认识不清。
(3)由于他们生在改革年代,对困难时期、对旧社会缺乏感性认识,对我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不甚了解,如对“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对我国普遍认同的传统社会道德较为忽视,往往我行我素。不太注意社会公德、集体纪律和制度规范,常常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及人群的思想和行为。
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开导,防微杜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正常发展。
二、艺术院校德育教育必须把握的关系与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和依据。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应着重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和原则。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青年人积极向上,好强好胜,都有热情和抱负,希望很快出成绩,干事业。但他们在择业、就业、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生活待遇等不顺利甚至碰壁时,往往陷于迷惘、失望乃至痛苦。这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跨过这道坎,拐好这个弯,处理好一些
基本的认识问题和关系问题。其中,最突出地就是如何认识国家和社会。要告诉他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生标准、社会行政法制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文化教育档次等都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差距不是几年或十几年就可以拉平的。当前,我国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高。GDP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00多美元,人均实际收入更是相形甚远,农民年收入仅为600美元左右,城市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美元左右,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15。还应该看到,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和经验,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只有50余年,缩短差距还需要时间。还应告诉学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问题,还有几千万人存在着温饱问题。把实际情况和困难以及应取的态度和行动如实地告诉学生,学生对现实的理解越深刻,行动也就越现实和理智。
2、个人和集体(群体)的关系。人类生活于群体之中,现代社会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使任何一家企业、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个人的地位与选择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遵循“先集体后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党和政府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和主权、领土的完整。国破就会家亡,社会不安定,个人也难于生存。我们的国家公务员、医生、教师、科学家等等都是在社会和国家的帮助和支持成长起来的,理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发达国家的富人往往把财产的相当部分用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只留少部分传给自己的子孙,也是值得借鉴的。教师应该把这些道理告诉学生,让他们懂得个人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自己的作用,规范自己的行为。
3、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艺术院校学生应该正确认识与处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主要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优秀文化遗产众多,加上各个民族的独有文化艺术,更使得我国的文化艺术灿烂辉煌,有着许多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我国文化艺术百花争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陈腐和糟粕。在繁杂纷纭的文化艺术潮流中取优去劣、取精去粗,是相当艰巨的任务。还应当看到,所有优秀的文化艺术都具有民族特色,艺术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把古典与现代、国外与国内、通俗与高雅的优秀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更加美好并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艺术,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提高艺术院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体会和途径
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很难有一个统一模式。由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多样化,加之现在正处于转型时期,不断调整的政策方针,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社会生活,为德育带来一定的难度。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有些问题值得重新审视和思考。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坚持师道尊严,教师和家长在子女和学生面前比较重视自己的权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听话”往往成为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必要对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把严格单纯的学生服从关系定位为新的相互尊重、理解的师友关系,教师对学生既不能当保姆事事都管,也不是当法官只作判决。师生间是朋友,互相尊重,彼此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其话语权。师生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教学相长,彼此尊重,可以讨论、争辩、批评、理解、尊重,解除戒心,消除隔阂,心情相通,互相交流。
师生作为真正的朋友,首先要待之以“诚”。真情和亲情,使得教师像慈母一样,对学生(即使是那些不太听话的学生)有一种慈祥而真实的钟爱。真情的慈爱往往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最怕教师不尊重乃至歧视自己,最怕因此而产生情感对立,难于交流和理解。缺乏接触与沟通容易走向对立甚至走入极端。所以,对艺术院校学生多接近、多沟通、动之以情,缩短距离,加强交流,增强互动,应该是德育教育较好的途径。
由于大多数艺术院校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所受教育也为良好。他们大都懂事、讲道理、行为基本合乎规范和理性。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任性而娇惯,晓之以理十分必要。教师应该学会在众多的“理”中找出一种最能说服学生、又能解决问题的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在许多方法中找出一种最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方法,“一碗水端平”应成为普遍的法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堵”还是“导”,教师是消防队员还是心灵的导师,是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应找出学生中问题的因果关系及其根源,帮助他们弄清利弊原委,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克服思想障碍,排除认识干扰,提出解决办法,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的过程成长。教师要有真正的诚心、诚挚的爱心、和蔼的耐心,切忌急躁和粗暴。保护青年人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艺术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十分关键和迫切。作为青年教师,笔者深感责任重大。只要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