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发展规律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2009-09-23 04:55袁建娟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引领活动

袁建娟

摘要:本文借鉴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启示,从主体意识激活、活动平台搭建、互动机制创设、问题桥梁架设等方面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参与高中语文学习活动。

关键词:认知发展规律;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引领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89-02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语文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

一、通过激活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一)阐明道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要善于讲道理,在教学活动中,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是人类实践活动长期结淀的文化传承,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能真正掌握;让学生明白未来社会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在投身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学会学习;让学生明白语文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价值,为了学好语文多吃点苦值得;让学生明白人人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自身潜能才会开发出来。

(二)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一是“言传”,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记录与整理课堂笔记,提高作文水平,指导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寻找恰当的问题途径等;二是“身教”,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安排,典型语文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学习与运用语文知识,如何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如何在学习语文的历程中发现新方法、拓展新思路。

(三)适时鼓励,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现代中学生有热情,爱参与,但坚韧性不够,意志力不强。要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经过自身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又称为高峰体验,它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新的、更高的学习需求,形成不断超越自己的强烈愿望。为了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启发、学会不露痕迹的帮助、学会“如切如磋”的心灵对流。

二、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学生一旦明白了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性,便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教师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一是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静心地阅读,实现学生与教材的直接对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感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二是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督促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错误时,教师不要指责,可适当启发后让学生再思考一番,努力让问题解决最终从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三是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可安排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既有利于知识的领悟、经验的获得、信息的反馈,也有利于减轻课外作业负担,使学生有较多的自由选择学习的机会。四是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认知过程是个探索与群体交流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参与研究,暴露思维过程,师生共同经历探索的曲折,享受成功的愉悦;五是课堂上教师要有自己归纳整理的机会。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分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整理思路;一节课下来,要布置学生整理笔记;一个单元下来要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汇集常见错误等;六是课堂上教师还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每节课后布置一两道新颖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尝试解决;适当选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后让学生上讲台,实行“兵教兵”;一个单元下来,可布置学生出一份试卷,抓住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写小论文。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力求做到“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实践证明,学生的活动越丰富,则学习越主动,头脑越开窍,各方面的发展越充分。

三、通过创设互动机制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任何语文知识的生长都是有血有肉、生气勃勃的,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生动的、富有启迪性的感性材料。然而教材在呈现这些知识时,往往颠倒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尽可能以完善的演绎形式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教师在课上如果只知道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知道学这些语文的价值。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在于如何把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激活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课堂那些细微之处的有效信息,加以充实和重组整合,或许可引发出一场有意义的争论。例如学生在读到《语言与文学》时,对王力先生批评明世宗的诗《送毛伯温》所用的语言,看法不一、议论纷纷。笔者抓住这一时机发问,一石投水掀起层层涟漪。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认为,《送毛伯温》是一首表现英雄气概,增长士兵斗志的好诗,“麒麟”、“蝼蚁”的巧妙对比,更显出其语言功底和不凡的气概。有的学生认为,“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更是贻笑后人。”这样水平的东西难免被后世耻笑。还有的学生认为,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问题。就这首诗来说,用“麒麟”、“蝼蚁”来比喻敌和我,恰好反映了明世宗的自信和豪气,符合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心态,应该说写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到课堂的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充分挖掘出语文的美感,凸显语文价值,揭示语文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这才是美好语文的本真。

四、通过架设问题桥梁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语文思维活动的教学,搞好语文教学,归根结蒂,就是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潜力开发起来,从而使每个学生拥有一个充满信心的、勇于开拓的积极个性。思维始于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教师在备课时要在寻找新颖、开放的“好问题”上下功夫,要在研究学生思维活动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力求使提出的问题能为学生开辟出一个探索的开阔地带,使学生的潜在力得到充分地开发。因此学必有疑,有疑必有问,有疑问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质疑,但质疑的方法有很多,或直接依托教材质疑,或在知识的衔接处,或比较中,或重点处质疑,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例如在对学生自学指导中,笔者采取了以下质疑手段:第一,抓文眼质疑。不少课文有文眼,起统摄结构、贯穿情感的作用。在此处质疑,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如《荷塘月色》,有学生通过自学后提出,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读到最后根本找不到原因。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他自学时思考得很深;第二,抓“矛盾”质疑。逻辑学要求人的思维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不能前后矛盾,但课文中违背这种规律是存在的。如学生在自学《荷塘月色》中发现,文章前面交待煤屑路说: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夜晚更加寂寞,”可是到了后面仍然是这个晚上,仍然是这条小路旁,一切依旧,可是作者却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是前后矛盾的。此处质疑,把学习引向了深入;第三,抓难点质疑。一篇课文很少没有难点,这难点就是质疑处。如《胡同文化》一文的教学,有学生通过自学,提出: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北京人赋予大白菜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在较难的地方提出的质疑。这种质疑是动了脑筋,有一定的质量的;第四,抓表达方式质疑。语文教材文体不同,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即使同一文体,表达方式也会不同。所以围绕表达方式质疑,也是弄通教材的一条途径,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学生读了有关材料后提出:本文究竟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是记事散文,但文中毕竟带有深深的悲愤;是抒情散文,毕竟文中有大段大段的记叙,这就是针对表达方式提出的质疑。

参考文献

[1]曹南燕,认知心理学和创造性思维[M],科学出版社,2003,(2)

[2]刘玉彼,庞继贤,语文阅读认知策略研究进展及对教学的启示[N],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习咏

猜你喜欢
引领活动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一片树叶启情思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关系浅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The Spring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