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荣
摘要: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理念是减少和预防学生l心理伤害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教育过程;心理伤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53—02
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一个刚刚步入校门的小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生长发育以及逐步社会化的时期。他们在与人的积极交往中,开始接触人、了解人、理解人,学会协调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独立性、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羞愧感等。儿童的这种主体自我意识如同温室的幼苗,是极其脆弱的,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加倍爱护,才能使其健康成长。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缺乏“人性”的内涵,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不时地给学生心理带来伤害。
(一)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教师置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于不顾,随便出口伤人,常常采用侮辱性或讽刺的语言批评学生,在公开场合公开学生的错误,抓住学生的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对考试考的不好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不可救药了!”这种当众侮辱性的批评,教师还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殊不知,当众出丑的做法,会极大地刺伤学生的自尊。
(二)教师公开揭示学生的隐私
这里的隐私主要指学生生活中不愿让其他同学知道的一面,如离异型家庭、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家长被判刑、家长有生理残疾,以及学生曾对教师说过的“悄悄话”、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情况、日记、信件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隐私,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隐私极为敏感,一旦被教师公开揭示,便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刺激,进而可能会产生过激的行为。
(三)教师对学生施加过重的压力
诸如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罚做过多的作业或回去叫家长来校或罚停课等,还有的教师随意叫学生在办公室里或教室门外罚站,事后不作任何教育或疏导,这些软体罚即影响学生的学业,又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创伤。
(四)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有影响者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的学生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偏爱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伤害。
二、心理伤害的后果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权威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他是对是错,都可能成为学生们行动的指南,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信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后果是严重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不象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后果能立即显现出来,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心理伤害要比学生体罚文明的多,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于教师采用的嘲笑、侮辱、蔑视、恐吓、谩骂、贬损等不文明的语言及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致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导致了自卑、羞愧、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谎、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等现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损害了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摧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他们心智失常,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引发了厌学、弃学逃学,甚至违法犯罪等后果。
三、如何预防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基诺特博士所写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我得到一个恐怖的结论,发现我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我可以用个人的方法去营造学习的环境,也能用每天的心情去决定学习的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利,使学生过的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激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的反应决定了危机是扩大或是缩小,是教化或兽化学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中的“权利”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每个人一生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失败、挫折大多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此,学校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公民的阵地,而教师在其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牢固树立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重塑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的良好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现代社会要求每位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教师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为此,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善于理顺教学之外的事务线索,防止让校外的生活扰乱了自己的教学,更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中,学会自我调节,减少或消除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三)以生为本,重视心育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纪的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并为学生创设积极、乐观、主动、愉快、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树立自信心。
一个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里的人,不可能不受到伤害。做为一名教师不能使学生仅仅止步在一个无伤害的环境下成长,他们长大后总是要接受各种命运的挑战,所以我们教师在尽可能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抗伤害和接受困难与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自我调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我们对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及其造成的后果,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地问题,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范淑香刍议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5)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