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素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录音、实物投影、录像、网络等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更加显示出它的灵性和活力。
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教材历经数次修改,删除了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知识经验相脱节的篇目,相对来说,比较贴近学生。但是,有些篇目或感情色彩比较浓,或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或课文内容所展示的年代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明白当时的背景,就不容易走进文本。这时候,多媒体就能充分发挥优势,从声音、图像等方面,通过听觉、视觉向学生传达多方面的信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课文主要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反击帝国主义侵略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志愿军即将返回祖国,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故事。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抗美援朝时期的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既可以有宏大的战争场景,也可以有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如罗盛教舍身救朝鲜儿童等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场战争中,中朝两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就比较容易走进文本,为理解文章内容打下了基础。
再现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这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做法,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怎样,也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志。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或者通过让学生多读课文、或者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些课文单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去想象,可能不容易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在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的理解、体会就深刻得多。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段描写,若不是身临其境,怎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的恰到好处?怎能体会到作者所展示给我们的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这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独有的优势。教学时利用CAI课件展示出桂林的神奇画面,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美,把单调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山水画,学生就既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这时候再让学生来读课文,学生头脑中有了美的画面,读起来就会入情入境,把桂林山水的美、神奇读出来。
营造相应氛围,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相应的背景音乐和画面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它对于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播放,使学生进入老师营造的氛围中,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例如,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在教学的时候,学生首先对于西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对于青藏铁路修建时的艰苦、藏族同胞对铁路修建成后的喜悦更是体会不到位,这时候,老师可以播放《天路》这首歌,“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韩红高亢的歌声加以西藏的蓝天白云、奔跑的藏羚羊、疾驰而过的火车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营造了一种传统教学所不能提供的氛围,学生对于青藏铁路、对于西藏有了深刻的了解。美丽的远方成了学生,心中的向往。
总之,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灵性和活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面的优势,使语文课堂彰显出应有的灵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