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硬件更重软件 抓管理更抓应用

2009-09-22 08:29薛少君居乾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课题组课题学科

薛少君 居乾章

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强化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研究。学校加大投入,加快建设。重硬件更重软件,抓管理更抓应用,做到“硬、软件”两手抓,“配、管、用”一体化,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巨大潜能,着力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实施,由此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投入,努力改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近年来,我校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江阴市教育系统中首批建成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学校现有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四个标准化计算机教室,各配备54台电脑,保证学生上课人手一机;网络接点布及所有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各教学班都安装了液晶投影仪、屏幕、音响、数字处理视频展示台等全套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可以说,在传统课堂中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物质基础我校已经基本实现。

从2003年起,我校又通过学校补助三分之一、个人出资三分之二的形式,帮助全校所有任课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这样,借助电子办公平台,教师进行网络备课、共享网络资源的物质环境得到了基本完善。

●注重培训,着力提高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

硬件投入到位以后,还需要建立起一支能胜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现代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我们首先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分别选送他们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无锡市电教馆、江阴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单位举办的各类培训进修,还安排他们到我市重点中学听课学习,邀请市电教中心专家来校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以及网络维护技术,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较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我校加强了对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首先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无锡市统一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模块培训考试,抓好了全校专任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其次是开展校本培训,如数学教师几何画板的应用,“出卷王”试卷平台的应用等等。

对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结合我校的现有条件和学校发展要求,引导教师适度超前发展、领先发展,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务处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别组织信息化应用单项培训,考核及格发单项合格证,并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

另一方面,我校认真组织上好初、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并办好节假日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组织好学生暑假网上读书活动、绿色网吧活动等,全面提高了初、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注重开发,积极创建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抓好硬件投人和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同时,我们便同步强化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有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和信息化学习工具。对于多媒体素材,我们除了通过购买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素材光盘和资源软件外,主要是让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在网上搜集、下载并整理来获得并积累。

多媒体课件,我们一方面通过共享江阴市教育科研网资源和网络搜集“拿来”;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按教学需要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开发制作。

信息化学习工具,主要是购买一些现成的“软件”,如“几何画板”、“数字物理实验”等等。

目前我校已安装了“国之源”教学资源库和“中教育星”教学资源库,应用了“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每年更新添置各种教学支撑软件,如“阳光校园”视频资源、“英语口语练习与评测”系统、“出卷王”电子试题库、数字图书馆、金太阳学生成长管理系统等等。同时,我们走添购资源库软件与自我积累相结合的道路,从2003年起,我校教师便逐步实行了电子备课,至今,我校校本资源库容量已超过50G,内有教师自制课件1000多个,各学科教学设计涵盖了初高中各年级各学科,使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不断充实、丰富。

2006年8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选用我校教师自制课件25个进入其资源库,向全国中学推广共享。

●注重实践,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实践新课改、推进新课改的有效载体。“十五”期间,我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组,申报的《网络环境下中学学科学与教的信息化实践研究》课题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批准为子课题。通过三年的努力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本人主编的专著《教学设计方案集——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全书共31万字。总课题组专家在2005年10月的结题鉴定意见中说:“子课题研究定位于‘实践应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验法和理论研究法,突出了课题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正确,研究过程规范,效果明显。子课题初步构建了基于本校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的水平,研究效果显著。”

2007年,我们申报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在中学学科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的子课题。2008年,我们申报的《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课题,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新课程教与学的研究》的子课题。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强化组织领导

为强化课题研究的领导和实施,学校形成了“校长室一教科室一学科组教师”科研组织网络。处于组织网络最高层面的校长,是课题组组长,也是课题实施的决策者和带头人。教科室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的具体管理职能,一名教科室主任专门负责课题实施。学科组教师专题实践探索。这样责任明确、渠道畅通,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地运行。

2,强化过程管理

(1)合作研讨制度:同一学科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小组,协作进行课题研究,全体课题组教师每月集中一次,交流研究心得与问题,相互帮助提高。

(2)集中会课制度:课题组教师每两个月一次集中开课,展示各自的创新整合课型,互相评点促进。

(3)检查调研制度:教科室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一次检查调研,检查内容包括课题进展情况、阶段成果与研究

调整、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等等。

(4)专家指导制度:多次请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无锡电教馆、江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阴教研室专家到校听课,请他们就课题研究中的信息技术问题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

(5)培训提高制度:一是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相关经验介绍;二是给骨干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科研基础能力。课题组成员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周边市县学校的一些课程整合研讨活动,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6)表彰激励制度: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评比活动,并对其中的优秀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

3,强化成果展示

2004年11月25日,我校代表江阴市承担“无锡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题展示活动”,学校向来自无锡市、江阴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兄弟学校来宾近百人开了四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展示课(徐玲玲老师的《出师表》,周建华老师的《中点四边形》,孙坚岗老师的《我的父亲母亲(写作指导)》,吴宜军老师的《被子植物的有性繁殖》)。上课的老师精心准备,把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与相应学科有机地融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四个方面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便利的学习工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无锡电教馆皮何总副馆长对该次展示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锡日报·教育之声》、“无锡教育网”、“江阴教育网”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2006年11月28日,中央电教馆丁新副馆长在无锡市电教馆许益超馆长、皮何总副馆长、我市教育局何香娟副局长陪同下,亲临我校参加了我们举办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整合”特色建设展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共开设了语、数、外、物、化、政、史、地、生、研究性课程和机器人实验课程等11门学科28堂课。向与会领导及教师展示了我校自制的《等闲识得东风面,特色芳菲满校园》的宣传片。活动中,丁新副馆长作了指导讲话,无锡市电教馆皮何总副馆长、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明选教授分别对展示活动作了点评。

2007年11月27日,学校举办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整合特色建设展示活动。无锡电教馆皮何总副馆长、江阴市教育局何香娟副局长等领导及无锡、江阴等有关中学的领导、教师180多人出席本次活动。我校共开设初、高中语、数、外等学科及机器人实验展示课30节,放映了学校自制宣传片《借得东风催春暖,繁枝嫩蕊处处新》,并向与会者作了《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活力课堂》的专题介绍。

2008年11月27日,我校再次举办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大型研讨活动。我校共有32位教师对外展示“整合课”32节,其中包括2节机器人教育实验课、2节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与会来宾170多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邓立言、上海市教委教研员陈丽娟、上海浦东新区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特级教师谢忠信分别从北京、上海赶来,为与会来宾及我校全体教师作了评课和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整合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专题讲座。我校以书面材料形式向与会专家及来宾作了《创新学与教的评价指标,促进学与教的方式变革》的专题介绍。这次活动,规模大,影响大,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深入研究,且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紧抓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推广,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点成果。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持续实验,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使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课题组课题学科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超学科”来啦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课题组成员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