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

2009-09-22 08:04周海英邱伟青谭敬康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探析高校

周海英 邱伟青 张 智 谭敬康

【摘 要】 我国高校当前的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着资助环境不理想、资助内容不平衡、模式不完善等问题。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一模式,须坚持公平、有偿、系统等原则,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完善资助环境;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完善“奖、助、贷、勤、减”五种资助方式。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探析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不失学,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我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五位一体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它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入学率,解决了学生在校的许多困难,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保证了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一、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可是,我国当前的资助体系,由于建立的时间短,经验不足,配套措施不完整,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它在本身以及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社会的参与度较低,资助环境不完善,资助成效不理想

由于我国对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宣传还不到位,社会个人以及企业团体对大学生资助的参与度不高,贫困生资助主要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以及银行借贷为主,而国家的教育投入又相对不足,再加我国资助法律不健全,使得各项制度落实不理想,资助环境不完善。而又由于只是将高校作为资助的承载主体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缺乏规范性与透明性,资助的效率与公平难以保证。

2、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不平衡

一方面,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成绩普遍偏低,而且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锻炼,各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急需帮助,但各高校往往只注重经济上的资助,却忽视了对他们的精神帮扶。另一方面,某些受资助的贫困生,不思进取,以贫困为理由“理直气壮”的享受资助。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资助成了给人以“鱼”,大家在等着“鱼”,大家想着分“鱼”,而忘了更重要的“渔”,资助背离了育人的目的。

3、“奖、助、贷、勤、减”五种资助措施本身存在着弱点

由于我国的五种资助措施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身还存在着一些弱点,它包括:“奖、助、贷、勤、减”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他们之间的主次位置没有确定,资助比例也没有合理的分配,资源缺乏优化组合,在进行资助工作时,不便进行有效配置,资助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作用效果不理想。

二、完善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原则

1、公平原则

资助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指政府、社会及教育者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及受教育者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对教育机会合乎情理的分配。学生资助制度应坚持公平原则,使每个有所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其所需要的资助;使每个学生得到的资助是其应得到的部分。资助制度保障了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缓解了求学与经济困难的矛盾,使得一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至于因为经济问题辍学;同时,教育机会的获得,能使知识改变命运变为现实,使得一部分学生及其家庭能够脱离贫困,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2、有偿资助原则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广泛影响下,各国政府对大学生的无偿资助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有偿资助,如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

3、系统化原则

由于贫困生资助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庞杂,包括政府、学校、银行、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和学生等不同的部门和群体,因此在资助育人模式中,应当遵循和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符合协调性、衔接性、不抵触性的系统化原则。即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资助法律,相关人(学校、银行、社会组织、学生、家庭),相关操作程序,评价效果,检查监督等应该有系统化的规定及相应的流程,形成一个系统,而非各自独立。

三、完善大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措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助学育人”,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研究把握高校贫困生的特点,把解决经济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质扶贫和精神鼓励同时进行,让广大贫困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厚爱和关怀,激发贫困生爱国、进取、自强、成才、回报社会的万般情感,将“助学育人”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1、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完善资助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贫困生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高校收费政策,限制其最高额度不可以超过教育成本的25%;协调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调动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源对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性;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奖励与优化社会上的助学行为,努力拓展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加快资助立法,加强资助过程的规范性,创造良好的资助环境。

2、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它是实施我国资助政策的基础。首先,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认定程序。实施差异性与动态化的标准,规范认定材料及民主测评方式,完善公示与监督制度。其次,将心理关怀融入认定体系,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等,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发展,避免某些贫困生由于敏感而不愿意申请入库的现象,同时促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完善“奖、助、贷、勤、减”五种资助方式

“奖、助、贷、勤、减”五种方式是资助政策落实的载体,把五种奖助方式进行定位确定五位一体中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他四种措施的辅助作用,合理确定它们的配比,优化其组合。五种资助方式的最优化排序为: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可以较大范围的解决贫困生的学费问题,同时大学生在毕业后偿还学费,助学贷款应是最主要的奖助方式;一般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付出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一方面解决生活费用的问题,同时也锻炼自我,位居第二;奖学金促贫困生的品学兼优者,培养优秀人才,居第三;困难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特困生的生活费用问题;学费减免除特殊情况,如地震中受灾严重的,一般尽量少用或不用,以免造成不公平。

4、构建贫困生精神资助体系

在充分发挥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效用的同时,也要加快贫困生精神资助体系的建设。对他们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减轻压力,同时拓展贫困生的教育途径与载体,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感恩”教育,完善人格。在奖助过程中,注重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得到资助的同学“知恩、感恩、报恩”。

“诚信”教育,提升品质。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把诚信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诚信记录,加大对失信者的处罚力度,形成“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学生的立身之本,不断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励志”教育,促进成才。树立贫困生中优秀的同学作为榜样,激励其他的同学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人生。如每年评选十佳自强不息毕业生,一方面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激励广大贫困生积极上进,与困难作斗争,另一方面又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让他们知道,通过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促进成才。

【参考文献】

[1] 陈显德.贫困与自立: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0(5).

[2] 李靖茂、符志刚、邱伟青.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探讨[J].南方论刊,2005(4).

[3] 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8).

[4] 刘一荻.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综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5] 甘剑锋.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周海英,助教,硕士,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邱伟青,讲师,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

张 智,讲师,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

谭敬康,讲师,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处.

猜你喜欢
贫困生探析高校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