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潇洒

2009-09-22 08:04廖小勤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格魅力苏轼人生

廖小勤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北宋苏轼艰难而又豪迈潇洒的一生。在长期的辗转放逐中他面对困难挫折的豁达潇洒,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他在放逐地关心民生疾苦,政绩成就优异,其文才和豪气,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关键词】 苏轼;人生;人格魅力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词家﹑散文家、书法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在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天才。其文才和豪气,不仅是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他面对困难挫折的潇洒豁达,令人敬佩,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谈兵论政,苏轼的老师道士张易简主要传播道教的内容,而母亲程氏的教育,则偏重于传统的儒家教育。

嘉庆元年,苏轼21岁,苏辙17岁,父亲苏洵带领他们去京城参加考试。试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主考欧阳修认为是学生曾巩之作,故将苏轼的试卷抑为第二。后来在崇政殿举行了复试,苏轼、苏辙兄弟俩金榜题名同为进士,两颗来自西蜀僻远之地的新星,名动京师。欧阳修对梅尧臣称赞说苏轼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69年,苏轼为父亲守丧后第三次离开故乡,此时,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王安石提出的一系列新法,中心环节是要通过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这与苏轼的民本思想发生冲突。苏轼因反对变法,新党对他极为不满。苏轼从国家利益出发,写下了一些抨击时弊的诗文,埋下了政治厄运的种子。他们给苏轼扣上“帅异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从他的诗词中摘出一些字句,断章取义,罗织罪名,说有“讪上骂下”之意,他们历数苏轼的罪行,要将其斩首。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虽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同时,正直人士也出面相救。王安石也上书相救,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苏轼最后未判重罪,否则,中国将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的艺术天才,神宗皇帝也将因此成为千古罪人。

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先寓居定惠院,至五月迁居临皋亭,生活无着,就向地方当局请求将城东荒坡拨给他开垦。苏轼在此垦荒建房,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之号的由来。

黄州流放,不仅使苏轼成为东坡,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艺术创作、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

苏轼许多传世之作,就写于此时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1082年七月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苏轼政治上失意,经历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一时的悲愤和他平时的旷达往往交积在一起。既仰慕“千古风流人物”,赞美祖国壮丽江山,又慨叹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构成了这首词豪情激荡而又沉郁的独特风格。

《前赤壁赋》,表现了他随缘自通的人生态度,力图从愁苦中解脱出来,在欣赏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时,对政治上的失意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对待,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也是苏轼的伟大之处。他在屡遭贬谪流转各地时,还替人民办些好事。在生活上,佛老思想使他不管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他都不会被压得抬不起头,而以达观、超脱、旷放的心胸面对,所以他处于政治斗争的旋涡,却不退隐,不离开他所喜爱的“人间”。哪怕他被放逐得越来越远,他都满不在乎,以为“是处青山可埋骨”,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一直是乐观、放旷、令人敬佩的,这也正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惠州虽远却可以养老。他在惠州买地建房,过得很是惬意的样子,他推广秧马,建立水力碓磨,将中原的科技介绍到那里,在生活上有红颜知己王朝云为伴。朝云最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每唱此词,都泪流满面,哽咽难语,朝云逝世后,苏逝终生不再听此曲。

此词借伤春、伤情来寄寓自己的失意,曲折地反映了苏轼思想上伤感的一面。“多情却被无情恼”,他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都被“无情”所恼。这也说明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词里流露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所以他不会象陶潜“采菊东蓠下”永远归隐。

苏轼就是苏轼,他能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只有苏轼以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为我们抒写了一篇篇笔势飞腾,辞采壮丽的诗篇,他晚年之诗,愈老愈趋平淡。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这是北宋王朝最后一位帝王。苏轼获命内迁。东坡在北归的路上,受到了他的朋友和景仰他的民众的欢迎,欢迎这位九死南荒而终得北还的传奇英雄。由于长期遭受政治和生活的折磨,这位66岁的老人于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文星落处天地泣”,“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苏轼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儒家孔孟之道,所以他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他历经政治上短暂的显赫后,长期迁徙外放,任过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杭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他在位期间,深得民心,颇有政绩。贬斥生涯使他与人民的关系相处很好,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在凤翔,努力改变“民贫而役重”的现状;在开封,他取消了上元张灯的旧例,以减轻人民负担;在密州,他拿出官库粮食收养贫民遗弃的儿女;在杭州,他赈饥施药,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千顷,政绩斐然,留下了不少同西湖风光相媲美的佳话。苏堤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命名的。

苏轼面对困难挫折的潇洒和豁达真是难能可贵,艰难困苦的日子使苏轼成为苏轼。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文艺理论等各个方面的造诣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成为独树一帜的宗师,他不愧是天下难得的古今通才。

【参考文献】

[1] 张进,张惠民.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4.

[2]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06.

[3] 苏轼人格魅力的现代启示.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8.5.

猜你喜欢
人格魅力苏轼人生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彰显“人格魅力”,提升班主任素养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