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虎 王 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认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肩负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开展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平台;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们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成功创业。
【关键词】 创业教育;高校;共青团组织;作用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创新教育的重大举措。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愈显重要,是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适应时代需求,贴近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前沿,加强机制建设、推动创业实践、构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体系,积极发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一般理解的创业可以分为自主创业和岗位创业。自主创业即转变择业观念,以资源所有者的身份,利用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社会经济单元;岗位创业是指在现有岗位上顺应时代发展和岗位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通过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期得到晋升和发展,并为岗位提供者尽可能地创造财富,实现开拓性的就业。
创业教育,一是指进行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指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教育。高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其创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素质教育[1]。
二、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晚,发展慢。直到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才真正开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而且,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以及受传统观念限制等种种因素,我国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无需进行创业教育,以免影响学业;其次,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专业热门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大部分学生不必涉足;最后,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学生就业充分,就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2]。
除了在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之外,我国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门理论高度联系实践的课程。但仅在理论方面,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然而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乏科学的教材,现有教材大都过于笼统单一及理论化,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我国高校在对学生创业教育时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实践,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最终沦为所谓的“屠龙之技”。
2、创业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创业教育又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对多种能力有要求并且实践性强的学科,由此便产生了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的预期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师资的落后大大制约了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教师数量的缺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也使得创业教育不能全面展开。
3、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
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学生以及家长将“创业”看作是找不到工作的“下下策”,相比而言,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更希望学生进入大公司就业而非自主创业;还有些人则认为创业“高不可攀”,只有能力极强又具有雄厚资本的人才能够选择创业。部分的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也存在误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对于就业情况较好的学校则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认为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就能够成功创业,忽视了创业过程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将公司运作想的过于简单,或将自主创业看作通向个人成功的捷径,因而盲目跟风创业,难免遭遇失败。以上种种问题都源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够全面深入,使得学生、家长乃至高校管理者对于创业教育的目的和精髓都不甚理解。
4、社会支持不够,实践基地不足
虽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但自试点教育推行的六年以来,高校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长足的、阶段性的发展。但是,创业教育在我国仍然缺乏社会支持。美国是全世界创业教育开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创业教育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有很多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创业教育的推进,他们通过开展对创业教育的宣传,从事创业环境的促进开发并提供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都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而创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将课程教学与商业实践有机结合。
三、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共青团组织肩负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第十六次团代会提出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另外,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联系青年学生,了解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等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角度出发,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投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针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问题,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来,这既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选择。
2、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需要
创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就业方式的挑战,也是对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全方位的考验。它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力更生,在自己开辟的天地里大显身手,有利于他们在艰苦的磨练中培养市场意识,锻炼管理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时代是一个人最具有创造、创新、拼搏和敢于冒险精神的时期,而这正是创业者所必需的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实现大学生的理想[3]。
3、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当前,青年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需求,就是就业创业。共青团应当从实现青年普遍性的、带有共性的利益诉求入手,履行好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的职能。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独立创业时,才发现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大学生从求职转向创造岗位,他们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可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解决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4、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即为尊重个人特性,因材施教。而创业教育正是强调个性人格的培养,推动教育的个性化,承认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多样性,使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四、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1、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共青团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创业人才,就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氛围,不断强调创业文化,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和氛围,应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欲望,树立创业信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使大学校园内充满着浓郁的创业气氛[3]。以举办创业大赛为切入点,成立专门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努力营造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
2、加大投入,重视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求知领域、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方式,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载体及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可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其成员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最后达到帮助成员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的目的,促使其成员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锻炼社会适应力,加快走向社会的步伐。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性已渐渐凸显,共青团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指导,不断丰富学生社团的理论内涵,拓展实践空间、完善项目类别、增加和扶持与专业有关的实用型社团。在社团中开展知识补缺培训,扩大实用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完整体现共青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和就业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最优价值。
3、开展创业实践,搭建创业平台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还应该有知识技能应用的过程,还需要观察、体验商业运作,因此高校共青团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校内创业实践,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将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大学生勤工助学等活动,作为大学生校内创业的实践载体。同时积极与校外结合,建立多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请企业家走上讲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企业,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裁体,开展创业教育
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机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的载体,对创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逐步形成创业的观念。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五、结语
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实施创业教育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意义深远。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共青团组织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及时发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对策,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指导工作,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们在创业之路上少走弯路,最终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廖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4-55.
[2] 余鸿.田园.高校创业教育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80-82.
[3] 郑琳.高校共青团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6-27.
[4] 刘世刚.浅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12).
[5] 孟益宏.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青少年研究,2004(3)43-44.
[6] 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99-101.
[7] 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00-101.
[8] 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138-139.
[9] 陈绮莹.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9)75-76.
【作者简介】
王虎(1982-)男,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
王猛(1982-)男,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