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生 孙 莹 赵 辉
[摘要]目的:利用显微镜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的斜视手术。方法: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和中医医院2006~2009年斜视手术矫正10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30岁,共同性斜视90例,麻痹性斜视10例,全部患者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面麻醉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操作准确。所有手术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上,都有极大优越性。
[关键词]斜视;微创手术;显微技术
[中图分类号]R779.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70-01
斜视手术以往是在肉眼下进行的外眼手术,常见术后局部反应重,并发症多,如: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刺激症状重,缝线刺激、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过多等;对一些复杂性斜视手术害怕造成眼前节缺血,应避免在一眼上切断两条以上直肌,使手术不能一次完成。自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以来,国内外诸多临床资料和经验报道,显示验证了其与以往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有诸多的优点。2006年1月~2009年1月利用显微技术对100例斜视患者进行了斜视显微手术,回访成功98例,现回顾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2009年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共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30岁。共同性内斜视90例,麻痹性斜视10例。术后观察1~12个月。
1.2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视力、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底及视功能。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查视力,低于0.8者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扩瞳验光,检出屈光不正80例,弱视25例。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分别检查33 cm和5m斜视角。
1.3手术方法及麻醉
①根据斜视的类型和程度,单独或联合选择的术式有:直肌后徙、缩短、折叠、延长、移位术;直肌联结术;斜肌断腱、部分切除术;分离保留直肌睫状血管术。②10岁以下的患者一般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10岁以上的患者采用1%地卡因结膜表面麻醉,利多卡因球结膜下注射。
1.4手术设备及器械
Topcon手术显微镜(放大倍率5~10倍),显微镊(有、无齿)、显微结膜剪、虹膜钩、持针器,斜视钩、斜视尺等。
1.5随访与疗效评价
随访时间:1~12个月。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视力、结膜切口愈合情况、眼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疗效评价依据:斜视疗效标准。
2结果
术后切口反应,术后第1天:球结膜切口对合整齐,轻度充血,水肿反应轻微;术后第5天:球结膜切口愈合好,轻度充血,水肿消退;术后2周门诊复诊检查:球结膜下淤血吸收。充血消退。眼位矫正结果评价参照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年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眼位正位者98例,欠矫2例,外观满意未进行二次手术斜视矫正率达98%,有效率达100%。
3讨论
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准确性。显微镜下手术的特点是手术视野清晰,术者动作准确。①手术时,在剪开球结膜切口到分离勾取肌肉过程中,可绕过一些较粗大的血管,减少出血。②肌肉勾取完整,不易造成肌肉勾取不全、误勾、漏勾等。如有发生在术中也易被发现,给予及时处理。③结膜切口缝合时,结膜下组织及组织碎片清除干净,不易夹持在切口上;使用8-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局部结膜组织刺激反应轻。故术后结膜切口对合整齐,愈合好,充血、水肿等局部反应轻微,术后手术效果准确,并发症少,避免了肉眼观察不清造成的失误,同时可吸收线术后不用拆线,也避免了因术后拆线引起小儿精神、紧张哭闹造成创口水肿等。本院采用显微技术对10例麻痹性斜视及较复杂的斜视进行了分离、保护眼外肌睫状前动脉斜视矫正手术,使需切断多条肌肉、分次完成的斜视矫正手术一次得以完成。从而减少了手术次数,降低了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又避免了眼球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由于显微镜下直肌血管清晰可见,故在肉折叠段的两侧或直肌间分束联结做套环缝线、结扎时,避开血管,一样达到了保留睫状前血管。操作过程中注意:肌止端处巩膜很薄,进针固定缝线时针线在巩膜下要穿行可见。只要把握好进针力度,显微镜下操作一般是安全易行的。
总之,斜视的显微手术,其诸多的优越性已远远超过以往肉眼下的斜视手术。随着现代手术显微镜的日益普遍。只要眼科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显微基础,就可以积极开展,其技术性并不复杂。运用显微技术使眼肌手术进入显微领域,这对于提高斜视和眼肌手术的质量,减少并发症,满足患者对微创手术的需求等有着空前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