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冬云
在文言文复习、考试当中,学生常常碰到一些课文中学过的字词句,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1翻译题第(2)小题中的“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中的“君”“兄”的用法就在《鸿门宴》中的“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里学过。可好多学生不懂如何翻译,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学过。这就说明学生对学过的文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是:“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正是阅读理解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必须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学生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呢?本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热身
预习是夯实基础的第一步。预习需要调动大脑的知识储备,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就是夯实基础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明确要求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热身。
二、讲通讲透常见文言字词句意义、用法及规律
积累大量的文言字词句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强调课堂教学效果,讲通讲透文言字词句是有效夯实学生文言基础至关重要的一环。
讲通讲透文言字词句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或联系仍保留着文言字词的成语,理解字词句义项、用法及规律。
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中的“谢”字是常见字,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得出“道歉”之意;再继续联系《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谢媒人”“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归纳出“谢”的许多义项如“谢绝”“辞别”“劝告”等。又如文言虚词“虽”字,同样作连词,既可以表转折关系,解释为“虽然”,又可以表让步假设关系,解释为“即使”,学生往往很难区别。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句子:“①相如度秦王虽斋戒五日,决负约不偿城。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③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⑤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找出它们的细微区别:“即使”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而“虽然”多表示句中涉及的事情已经发生。故①②③解释为“即使”,④⑤解释为“虽然”。再如学《季氏将伐颛臾》时,碰到“求!无乃尔是过与?”这一句,这是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学生一般意识不到,句意理解不对。这种特殊句式常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的格式,成语中就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引导学生将它们联系起来,就能透彻理解这种句式,而且记忆深刻。
总之,联系学过的知识,或联系仍保存文言现象的成语,可以有效地讲通讲透文言字词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复习已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文言基础就越来越扎实。
为了更好地讲通讲透常见文言字词句意义、用法及规律,老师还要做好以下两点:
(1)对重点字词句,老师都要板书或投影给学生,还要特别强调,要求学生把联系到的知识点,字词句意义、用法、规律等抄到课文中该词该句的下方,以便平时读课文时就能看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夯实基础。
(2)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通过联系、归类、比较、迁移,夯实基础。如《鸿门宴》一课,我们可指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做好三张知识卡片,形式如下:
①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②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区别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③找出文中特殊句式,并总结其规律
三、让学生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基础单有文言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文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等文化情况,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对解释字词句和理解文章内容十分必要。
四、复习巩固,加强积累
大脑有易健忘的特点,而文言基础依靠大量的积累,复习巩固至关重要。学生因种种原因,课后总容易“忘记”语文,要落实复习巩固环节,老师有必要做好以下两点:
(1)每节课一定安排五到十分钟时间来进行口头复习,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前期记忆,同时开展竞争,学生为了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有好的表现,就会提前做准备,自觉复习,这样学生的文言基础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夯实。
(2)定期让学生做些练习,其中包括做课外文言阅读训练。老师选择与课文知识相关的或同一作者所写的短小、有趣或富有哲理的文言片段给学生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以致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能再玩些“花拳绣腿”,必须实实在在,努力抓好以上四个环节,才能有效指导、督促学生打好文言基础。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