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涛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开始学习时多数同学不太适应,觉得高中物理太难,过段时间就失去了信心,甚至有放弃学物理的思想,原因何在?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学习物理这门学科,则要求他们必须从物理的思维方法上,从建立研究对象的角度,从掌握比初中更多定量研究问题的特点出发,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物理却要复习初中内容一段时间.部分新生认为复习课枯燥乏味,“新瓶装陈醋”,提不起精神;一些教师也不认真对待,不复习初中内容就赶进度或者草草复习就开始新课学习.还有教师不了解初中教材的变化,还使用初中旧教材来复习,这些做法都是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复习的科学规律性认识不够.
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
1.教材内容的需要
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物理除了定性分析外,还要定量分析,理论性增强.同时,初中物理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高中物理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物理模型建立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
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
初中阶段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物理量数值小,易计算,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由于解题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从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
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到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不适应感”,尽快地进入高中学习的正常轨道.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减小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笔者认为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同化
在教学中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的达到知识的迁移.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需要认真分析学习有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
为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细致捉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的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
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生长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他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实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2.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情景.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因此到高中学习时思维方法跟不上.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动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讲完弹力的概念之后可以要学生自己列举一些产生弹力的现象,
或者由教师列举一些现象,让学生分析哪些现象是由弹力产生的.教师在讲接力题时,也可以一题多解.
例如,讲解“力的分解”时,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衡法、三角形法等方法求解,然后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捷.布置作业时,同样要求一题多解.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