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章 朱燕空
◆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创业研究相关文献,参照系统理论、组织平衡理论、均衡理论和内生性理论,结合中国的创业环境现状,把环境要素作为影响创业的内生变量,从环境的视角构建了创业研究框架,提出创业是创业者与创业环境动态平衡的结果。本文从环境角度研究创业,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客观的视角,以期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创业研究 框架 环境视角 均衡
创业研究框架回顾
(一)国外有关创业研究框架回顾
郑馨、崔翼(2007)通过对国外学者有关创业研究框架的梳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4个有代表性的创业研究框架并进行了相关分析。Gartner(1985)通过对过去创业研究的分析,认为创业是由创业者、组织、环境和过程4个维度组成,并强调了将4个维度中的变量与变量交互起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Timmons(1999)认为创业是由机会、团队、资源3个要素组成,并强调这3个要素之间的弹性与动态平衡,他认为创业活动随着时空变迁,这3项因素会因比重发生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良好的创业管理必须要能及时地进行调整,掌握当时的活动重心,使创业活动重新获得平衡; Christian(2000)提出了由创业者和新创价值在环境中互动的研究框架,将创业研究的客体简化为新价值创造,主体简化为创业者,同时肯定了创新者和新价值创造的互动过程受环境的影响,是在动态的内外部变化中发生的,是易变的、动态的、复杂的和不可预测的。Busenitz et al.(2003)响应了Gartner将变量进行交互研究的提议,进一步建议研究者在动态的环境中考察创业机会、创业者与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而且特别强调了机会在创业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这些观点无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研究框架的构建上推动了创业研究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累积和发展。
(二)我國学者对创业研究框架的回顾
朱仁宏(2004)通过归纳有代表性的创业定义,通过细化创业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变量,提出了一个包含创业者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与创业环境的概念框架——研究边界模型;蔡莉等(2006)通过对国内外权威期刊有关创业研究文献的梳理,并且参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将创业流程分为创业前、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死亡期,以及创业企业的模仿与扩散七个阶段;另外,蔡莉等(2007)提出了一个由创业资源开发过程、创业周期及创业情景3个维度构成的创业研究框架,并着重分析了这3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创业研究框架相关理论分析
(一)系统理论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新创企业是创业活动的结果,基于系统论的思考,新创企业意味着一个新系统的产生,而这种系统的产生是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的,对于新创企业来说,“这种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便是一种新的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即创业机会恰恰是外部环境系统要素变化的结果。同时,从资源角度看,构成新创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资源(Ansoff,1965),这些资源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系统,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这些资源的重新组合。创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系统要素重新组合的结果。新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同样需要与社会环境系统进行动态的交换,以维持新系统的平衡。
(二)组织平衡理论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提出了组织平衡的思想。组织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也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组织与环境的平衡,也就是组织作为环境的有机体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即组织是否是环境系统的一个合理组成部分,其在系统中承担的职能及其实现职能的状况如何及组织效率如何;组织动态平衡,即组织内外所有相关因素都处在变化中,组织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创业的成功到新创企业的成长可以用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来解释。无论是创业团队还是新创企业都属于一个组织,组织内部的平衡体现在创业者能否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足够的诱因,使他们愿意为创业成功提供足够的贡献;外部的平衡体现为创业者必须创造性的整合资源,帮助组织成长,以满足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需求;当创业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内部环境必须与外部环境达成平衡,创业组织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创业是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动态均衡的结果。
创业研究框架构建
基于对现有创业框架的梳理,以系统理论、组织平衡理论、均衡理论和内生理论为基础,在结合中国创业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于环境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通过以上框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创业的内涵与过程
创业是创业者与创业环境动态平衡的结果。创业者是指具有创业精神的个体或组织,创业环境包括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内部创业环境是指影响创业成功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创业团队文化、创业组织机构、组织功能等;创业外部环境是指影响创业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系统、市场环境系统以及自然环境系统。创业起始于创业者对环境的敏感(林南宏,2007),从环境中发现了需求,并从环境中整合资源,将需求转变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最终通过建立新企业实现了需求,并在变化的环境中检验需求。同时,创业结果是一种短暂的均衡,随着环境的变化,创业者与创业环境之间又会达成新的均衡。创业成功是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均衡是暂时的,均衡到不均衡的过程就实现了创业的成立和成长。
(二)创业环境的内涵及中国创业环境特征研究
创业环境是创业的内生变量和关键因素。本部分可以从要素和主体的视角研究创业环境特性,特定的规律源于特定的环境,通过对中国创业环境、区域创业环境和集群创业环境的系统研究,为揭示中国创业活动的规律奠定基础。本部分应重点研究以下内容:创业环境的要素、主体、特性研究;中国创业环境特征研究;区域创业环境比较研究;集群创业环境特征研究;创业环境与创业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三)创业者与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创业是创业者与创业环境动态平衡的结果。创业者通过与内部创业和外部创业环境的互动,最终实现了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均衡,实现了创业的成功。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均衡是通过创业者起作用的,创业者为内部成员提供足够的诱因,促使内部成员为组织提供最大的贡献,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同时创业者又积极从外部创业环境中寻找机会,整合资源,为内部组织提供足够的诱因,完善内部环境,最终达成了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均衡,实现了创业的成功以及新创企业的成长。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如下:创业者与内部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创业者与外部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内部创业环境与外部创业环境的均衡路径研究;创业精神与创业环境的相关关系研究。
(四)创业活动的绩效研究
创业是一种具有高度风险的活动,创业主体需要动态了解创业的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模型对创业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了解创业的现状,并提出改善的措施。构建创业绩效的评级指标体系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创业指标体系的完善;指标体系中依据重要性对指标的分类;可量化属性值和阈值的实证分析;关键指标定性评价表的设计;关键和重要指标结合的定量评价表的设计等等。只有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和实践,才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本部分研究重点是:创业绩效的评级指标体系;创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创业评价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郑馨,崔翼.创业研究概念框架的演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
3.蔡莉,费宇鹏,朱秀梅.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管理科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