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

2009-09-09 05:42李海晶吴昌林
职教论坛 2009年17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体系

李海晶 吴昌林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研究旨在打破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单一、贫乏的指导局面,建立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即“国家政策上提携、社会职业上匹配、学校指导土强化、学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关键词:学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体系;

作者简介:李海晶(1983-),女,江西赣州人,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吴昌林(1964-),男,江苏南京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7-0063-02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一个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生活的过程,包括重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施这些计划。

国外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学生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尤其是美国孩子从6岁就开始有了职业意识的开发,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四个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注重对大学生个性的测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内容很丰富,而且已经基本上趋于完善。国内高校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广泛关注起来,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萌芽状态。虽然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广,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实施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成为学生的“急救药”,形同虚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的紧迫性

首先,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国家、社会、高校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据教育部统计,08年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足70%,并有10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而09年又将有611万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加之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就业压力,高校也在就业服务体系上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升学校就业率。然而,实践却证明,仅仅通过就业政策来提升就业率是不行的,还要从大学生就业难的源头上发现问题。

不难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是人才绝对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就业难的现实原因。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基本素质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不少学生直到应聘上岗和工作之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能力、素质上有太多欠缺和不足难以适应岗位需要,给自己就业带来极大阻力。因此,国家、社会、高校需构建一个系统工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愿望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合理安排好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使国家、社会、高校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据《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于2005年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问卷中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的调查,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仅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果是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推人就业大潮,在就业当前迷失自我或勉强接受一份自己完全陌生的职业,造成人才浪费。

再次,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低下的现状使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开展势在必行。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曾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在被访的2321位大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35%,对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20.4%,对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都非常了解的占16.3%,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总数的11.7%。调查表明,高校学生连自己的基本性格特长都不能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因此,高校、社会、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必须构建一个由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共同承担,建立“国家政策上提携、社会职业上匹配、学校指导上强化、学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体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目前高校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大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重要的里程碑,大学阶段为未来工作和生活做着相应的各种准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到四年(高职为2-4年)的学习生活中,实际是规划学业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的过

程。然而,高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难以起到真正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当作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的作用难以凸显。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随着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而逐渐开始受到重视的。因此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将职业生涯辅导混同为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的误区,即以择业、就业为目的,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有关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等实战性的指导活动。其实,职业生涯是毕生的过程,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程化”,在全程化的过程中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使每个人的特殊才能得以发挥,使之将来有一个美满成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学有所成,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读书与做人、职业与道德、学业与就业的完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提升就业竞争力,并能够培养学生在未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力。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间安排较晚,学生容易错失职业规划良机。大学一年级的经验对大学四年有重要影响,而大学四年的经验对未来有重要影响。大一新生的茫然、不知所措,归根结底是新目标缺失所造成的。高校存在的另一个误区则在于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常都安排在学生高年级阶段。此时学生课业负担重,对前途的担忧胜于清晰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学生在面对选择之时出现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的状态,甚至对职业目标选择之后出现后悔和不必要的辗转。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国家来说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必须及早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业全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理论、轻个体,学生对开设课程失去兴趣,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又一误区在于虽然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在高校如火如荼开展,但理论指导偏多,理论指导很难与学生的个体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对职业规划课上老师一味讲解职业规划的概念、背景、重要

性,却对学生具体的行业前景、就业方向、如何自我认知却只字不提的做法只能无奈接受,最终对职业规划课失去兴趣。此外,学生个体的情况纷繁复杂,兴趣、性格、特长、专业、知识背景等因素的不同都会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选择不一,因此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采取一味集体授课的方式,而应该集体讲解与个体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自我认知能力、综合素质能力都有清晰的定位,能够根据定位找准奋斗目标和对学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4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投入不足,职业生涯指导成效微弱。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由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队伍尚未实现专业化。从负责学生工作的队伍结构来看,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辅导员扮演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老师扮演的是学业导师,高校并未设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部门和配备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即使有些高校尝试在做,也是仅仅由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承担。有限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面对的是全校学生,而且只能利用短暂的几节课程学习时间开展集体指导,且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来自学校内部,对于企业和就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导上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有些高校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基本上都压在高校辅导员身上,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给予学生科学、全面、系统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计划和作业,成效甚微。

三、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而现有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探寻建立一个“国家政策上提携、社会职业上匹配、学校指导上强化、学生能力上定位”四位一体的科学、完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体系,促进国家“保就业”政策的实施。具体说来:

1国家以政策扶持为抓手,为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保障。从国家角度看。国家首先必须继续从政策、服务上人手,制订措施,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在社区、乡镇开辟一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岗位接纳大学生:进一步加大“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就业政策,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其次,为使高校学生不仅在毕业前夕才能够有专业实习机会,而是在低年级阶段就能够参与专业实习,从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找准努力方向。国家需在政策上优惠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激励企业为增长学生生产实践和自主创业能力提供服务。

再次,国家可着力组建高校学生实习和创新基地,鼓励导师和科研单位吸纳具有科研专长的学生担任研究项目助理,创立大学生研发基地。

2企事业单位以社会长远利益为目标,为体系的构建提供资源保障。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应该本着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原则,主动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接收毕业班实习生,更应担当起培养在校大学生“职业方向定位”的职责,促使学生返校后抓住学校的时光和平台取长补短,结合就业形势、社会需求、职业发展空间进行合理定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才能给企业、事业单位带来更大效益。

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加大定向资助的力度,通过“2+2”、“3+1”定向培养的方式,造就企业的后备人才,既能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长远来说,也能使企业职工总体素质得到提升。

3高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为体系的构建提供实现保障。高校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四位一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中关键的实施者。高校须打破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认识误区和教育误区,从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及指导模式上不断创造条件,为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实现途径。具体说来,高校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制定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详细工作指标。(见下表)

4学生以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动力,为体系的构建提供主体保障。高校学生是学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从一年级起就依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确定基本的职业目标,依据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依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实现人职匹配。一般而言,高校学生四年规划可基本划分如下: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体系
构建六大责任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物质体相(宇宙 世界 生命)形成,以及运行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