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杨 蓉
[摘要]“教师协作组”是近年来在加拿大逐渐兴起的一种中小学在职教师能力提高模式。它是非正式专业教学小组,特点是通过同辈学习、合作和思考对话来专注专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教师协作组的要素、成员组成、功能和形成方式及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的试点实践情况,旨在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关键词]加拿大;教师协作组;经验启示
近年来,国外教师教育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世界各国均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突破口。在加拿大,一种新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能力提高模式——教师协作组(Community ofTeaching Practice)逐渐被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通过参与2003年至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联合签署的“CCPP-增强乡村教师能力培训”国际合作项目在四川省汶川县开展的试点实践活动,笔者对“教师协作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本文拟对上述内容和活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教师协作组出现的背景
1、加拿大基础教育体制的局限
加拿大的教育是各省和地区政府的责任,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各省自行开发设立。小学基本上实施包班教学。一位教师相对固定地负责一个年级的一个班除音乐、体育课外的全部学科教学,学校一般至五年级才进行分科教学。这样的课时安排,使老师很难有时间和机会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交流。教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经过至少五年以上的专业和教育学学习并获得两门本科学位。对于教师在职培训,政府有一定的财政预算,也定期针对新的教学内容开展全员培训。但由于师资和经费所限,加拿大教师很少有机会像国内的中小学教师那样参加系统的离岗培训。
2、教师本身的组织文化缺乏知识分享成分
1992年和1999年,Liebermman和Miller等人针对教师职业做了一系列社会调查,想从教师的视角了解其职业现状。现将其调查结果摘录如下:
(1)教师隔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教师的独特的教学策略技能很少能与别人分享或公开,教师经常要采取防范措施以保护这种技能不被别人知道。
(2)教师的奖励机制、竞争和>中突的政策倾向强化这种隔离,所以教师持有的是一种个人的而不是共享的目标和期望。
(3)教师缺乏知识分享是因为个人主义倾向和保密心态,导致教师盲目地认为他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一定会使学生有所改变,所以,几乎没有人想到要对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进行检测。
(4)教学是一种单调的职业,它对新手和老手要求相同,几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帮助。
很显然,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以上问题成为了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使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教师本身组织文化较缺乏知识分享成分,许多研究纷纷运用“教师协作组”来促进教师间的互动。
二、教师协作组的构架运作
教师协作组是非正式专业教学小组,特点是通过同辈学习、合作和思考对话来专注专业的发展。它为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提供社会化和标准化的支持。成员共同分享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并通过互相交流来拓宽知识和提高其专业技能。
教师协作组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一个实施的途径,它的系统运作模型如下:
1、教师协作组的要素
教师协作组的构成要素包括:一个“领域”(参与者属于同一个专业领域,有共同兴趣的成员聚在一起讨论分享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个“协作”模式(成员通过自我介绍、建立非正式组织开始形成集体确认,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参与活动、讨论、分享信息和互相帮助而形成一个“协作组”模式);成员个人实践经验的分享(注重成员个人实践经验的贡献与交流,在非正式学习时,成员通过讲故事、案例学习、辅导、训练、分享社区资源等形式,力求解决一些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或教学资料)。在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协作组的成员积极互动,努力提升专业技能。
2、教师协作组的成员
教师协作组可以吸收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培训者、外来专家及学生家长的集体参与,以便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资源,也体现了“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提出的是,与国内的学校教研组成员大都由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不同,加拿大教师协作组的教师成员组合自由,不按照教师所教学科和年级进行划分。而学校管理人员的参与可以使这一非正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得到校方相应的认可和支持。培训者和专家的参与确保了教师协作组的士气和生机。专业化的引领体现在专家传授新的教学技能和策略,对协作组的活动进行评估和指导等方面。以加拿大BC省(British Columbia)为例,教师要接受来自Ministry ofEducation(教育厅)、Ministry of Advanced University Teach-er(高等师范教育部)、BC College of Teacher(教育学院)、BCTF(教师工会)、
School District(校区)等五个不同层次的专业管理、培训和督导。很多学校还会依托当地的师范大学来获取专家资源。邀请家长参与教师协作组主要是为了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信任和帮助。
3、教师协作组的功能
(1)完善知识结构。如前所述,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体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需要有较为广泛的基础学科知识。教师协作组是任何教师非正式地组合起来相互分享学习的小组,在这个协作组内暗含着各个学科的领域资源。它能有效地改善教师的隔离状态,成员发挥已有的学科专长和知识技能,通过交流、探讨与学习渗透学科知识,进一步完善成员的知识结构体系。
(2)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协作组针对教师的需求,自发结对或成组,兴趣所趋,协同合作,共同交流和商讨教学,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同时,增进教师集体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引发他们之间相互的信任和欣赏,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孤独感和封闭感。
(3)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协作组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实践反思促进自我增值,强调实践一反思一学习一再实践,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了集体认同感及来自同伴、专家和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获得了发展,建立了自信,最终让学生受益。
4、教师协作组的形成
要构建一个成功的教师协作组,首先要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一个非正式的民间自发组织,让有兴趣和能力相当的教师聚在一起,进行分享和交流。所以每个成员的热情和付出,对协作组的运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协作组成立的初期,一名有经验有水平的组织者或协调员是必不可少的。他可以推广协助组的价值,把所有
人组织起来进行活动,并对新成立的协作组的活动予以辅导,他也帮助协调让协作组的活动得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因为教师协作组是自发的非正式团体,组织机构相对松散,所以更需要创造机会,开展定期、定时的规律性活动。这样才利于为成员建立一个持续地交流、学习和分享系统,让成员感受到协作组在其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不间断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使其甘愿为协作组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一提的是,教师协作组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地点不限,既可以是放学后几位老师聚在一起,花很短的时间小议一下近期各自的教学状况和碰到的棘手问题,也可以是大家约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组织地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商讨问题,分享成果。
教师协作组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得到同行、专家学校、家长、社区的认可和支持的,协作组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各方的沟通和了解。
当然,教师协作组也需要必要的资源保障来支持教师学习活动的开展,如必要的活动场地、一定的活动经费、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等等,而协作组的一些学习成果和经验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分享。
三、教师协作组实践及经验启示
“CCPP-增强乡村教师能力培训”国际合作项目在四川省汶川县开展了的试点实践活动。通过对比发现,教师协作组的价值和功能与我国的中小学学校教研组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也有区别,具体情况见下表:
教师协作组的一些特点很值得我们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开展中借鉴和学习。
1教师协作组强调自主性
它的组织和活动形式最大化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其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形式,尤其是轻松愉快的交流和研讨氛围,不失为对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一种额外的有利补充。
在教师协作组活动在汶川试点以前,汶川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都采用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但大多数的教师在参与这种从上至下带有强制性、任务性、约束性的活动时,都显现出被动的状态,不敢或不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并不欢愉的气氛中大家总是期待着培训早点结束。随着项目的推进,“教师协作组”的概念通过现场示范、学员模拟的形式被介绍给大家。2005年4月16日,在汶川威州小学内组织开展了以“关于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为主题的教师协作组活动。活动首先采用讲座的形式向教师们介绍了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再通过现场教学研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最后让参与人员相互交流、分享,获取知识与方法。整个活动过程中,不论是主办方还是前来参与的成员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自主性,自费自愿的教研活动从此在教师之间兴起。
2、教师协作组强调同伴互助和同伴学习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偏远学校,教师接受外界信息的机会少,参与外界培训j的教师比例少,很多教师工作几十年也没有机会参与一次专业培训。教师协作组能为这类教师搭建一个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互助学习交换信息,通过互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获取支持,促使自身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吸收新的教学思想,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汶川,老师们通过两种模式开展协助组活动。
模式一:“片区协作组”——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吸收片区教学中的中坚力量,加强骨干教师的自我提高和培训,由骨干教师轮流担任组织者,承担一次以上的经验交流活动,形成跨地区、跨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促进其共同发展。
模式二:“年级协作组”——由中心校和辖区内村小同年级教师组成,以中心校教师为主要组织者,围绕单元主题,定期开展有效的教师协作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心校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使新理念、新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及时传播到偏远农村学校。
3、教师协作组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协作组“实践一反思一学习一再实践”的学以致用的操作模式,符合我国的教学实际,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2005年11月12日,汶川县百花小学开展了课改研讨会暨片区教师协作组活动,使“表演课”成功地向“研究课”转变,去掉了新课改中出现的“花哨表演”,流露出了真挚与朴实,使参会的教师重新找回了语文教学的面貌。整个活动氛围和谐、愉悦,每一位参会者都乐于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协作组”所带来的民主气氛。教师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保守”为“开放”,真正达到了在分享中成长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协作组”在四川省汶川县的试点取得了成功,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打破了教师教学中的隔离和孤立状态,通过非正式的协作组活动来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它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发挥,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