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春
数学生活化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广泛数学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列举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个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以寻求解决的策略。
误区一:数学生活化目标存在狭隘化倾向
案例: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二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四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六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或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学生自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思考:乍看上去,这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教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观点:笔者不是反对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反对的是把生活化作为教学课的单一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做这样的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应该是“烧全鱼”。这里的“鱼头”,应该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和数学抽象;“鱼中段”应该是数学的符号变换,包括数量计算和逻辑演绎、经验归纳以及空间联想:“鱼尾”应该是数学的应用。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避免狭隘化倾向。
误区二:数学生活化内容存在非数学化倾向
案例:某教师教学“千米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获得“1千米”的直观感受,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组织学生跑了5圈,每圈200米。学生跑得气喘吁吁,休息了半天又回到教室,课堂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了。这时教师才开始:你们一共跑了多少米?(生:200×5=1000)这就是1千米。
思考: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但认识1千米,就一定要让学生在数学课上跑5圈吗?肯定不是!数学课变成了体育课,问题就出在,我们除了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要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相联系,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著名数学教学专家刘可钦指出,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有意识地记录一下“在操场上走5圈大约用多长时间,用这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家用多长时间”,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对“1千米有多长”的不同感受,并推算“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课后再进一步实践,查阅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多高,家乡到北京有多远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是从生活到生活,而是利用生活经验中的数学事实,通过推理、反思,达到“数学化”(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合理组织的过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高。
观点:数学生活化首先应建立在数学事实基础上,这一数学事实是指包含在实践活动和教学情境中的关于数、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摒弃数学生活化的细枝蔓叶,提炼数学知识,寻找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生活化不能失去数学学科本色,我们追求的应是一种在生活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生活之中的境界。
误区三:数学生活化方式存在形式化倾向
案例:某实验小学阶梯教室,全县公开课,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方向》。老师导入新课:“这么多老师,还有省里的专家,小朋友们紧张不紧张?老师可紧张了,紧张得都忘记方向了。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这个阶梯教室哪是东、哪是南、哪是西、哪是北吗?”
思考:老师说完话,脸上并没有忘了方向的紧张,只有想快点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期盼。教师为利用现场生活的情境使教学环环紧扣,便设计了自己“紧张得都忘记方向了”的环节。上公开课紧张,绝对有可能,但就在本校的阶梯教室,“紧张得都忘记方向了”。让人难以置信。教师为达到“生活化”的效果,在感情上狠狠地欺骗了学生一把。学生一旦明白老师根本就没迷失方向,还会有帮助老师的想法吗?因此,应该倡导在课上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学习材料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获得,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紧接着这个案例。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迷失方向,或是初来乍到的老师不知方向而设计此数学生活化方式,不但能体现教师感情的真挚,还能获得学生真诚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热情。
观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问题打交道,这些问题多多少少跟数学都有联系,或显性的,或隐性的。泛化一点说,生活中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然而,虚假的情感、虚伪的爱意、虚造的体验、虚妄的学习、虚浮的交往等,严重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所以,真实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
上述列举的数学生活化的几个误区,实际是教师对数学生活化的含义理解不够全面、深刻的体现,导致了许多教师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简单化和教学行为的片面化,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努力加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