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发展形势下的现代设计教育研究

2009-09-08 08:33张江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20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创意产业创新

张江萍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创意产业的高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征,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针对设计的教育也就发生了相应改变,从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创造精神的现代设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使命。

关键词:创意产业 创新 设计教育

所谓“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创造力、技能和表现,应用知识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它是一种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理念、新思潮和经济实践的产业。它的出现是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的结果。而它的发展,绝对不是纯粹的技术导向,文化与创意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

创意产业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创意产业的含义

创意产业是指通过创新及设计使文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 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

(二)创意产业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创意产业引导了社会生产与发展,创意设计地位进一步提高。正如20世纪60年代荷兰一位文化批评家所说的“有朝一日我们都会成为设计师,因为我们置身在一个任何东西都雷同的世界里,我们会感到技术令我们与环境隔绝,这将促使我们不断地重新设计身边的空间,以便重新获得生活的乐趣,事实上我们都在奔向设计经济时代”。这预示了一个创意设计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并非零的起步,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有很大发展,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这些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着。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极大功能。但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市场还不成熟,供需关系尚未稳定地建立。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其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我国设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一些综合大学、师范院校或单科院校都相继成立了与设计艺术相关的专业,其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也被列为社会发展过程急需的专业,设计也成为了在企业和所有工程领域中都具有的一种决策活动。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变化,创意产业渐渐在国内兴起,这就需要大批的创意人才。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是培养创意产业的关键,也是我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而面对当前的形势变化,我国现代的设计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一)办学模式个性不鲜明

每一所学校都有教学的共性,但每一所学校还必须具有个性。但是,目前各高校之间的办学模式雷同,缺乏地域性和层次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一些院校也建立起了相关的特色专业,但其特色并不突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及特色教学方法,这对创意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激发了一些院校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域位置和相应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特色鲜明的定位。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理解来确立办学的理念,从课程体系到师资结构以及教学管理应追求个性化的办学风格。从而与其它院校的办学模式拉开距离,找到各自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当前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希望老师灌输知识,而缺乏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以一种灌输式的模式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思想凝固,想象缺乏,在表达思想理念和探索表现形式上受到很大的局限。

在课程作业的训练中,学生常常以找资料“借用”他人的设计意念完成作业。教师不管过程,只看结果,助长了学生靠抄袭他人作品来创作的陋习。学生不可能真正领悟设计的本质,也不可能真正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在有些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和创造力,这种状况不利于设计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上的割裂

目前大多数院校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美术技能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和专业课(专业设计课),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分段进行的模式:大学一年级学习公共课和基础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造型基础等);大二学习专业基础;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每一段由专门的教师上课,很难甚至是无法以一个专题来体现教学思路。即使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也很难保证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难以很好地衔接起来。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质的学科,它还与经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其它领域的学科相互联系,仅仅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知识体系来支撑。

(四)行为主义教育方法

学习是对外界反复刺激反应的过程,在这种刺激过程中,教师教书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动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学生的作业也更多的是一种模仿,而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很值得借鉴的是欧美学习的课堂,为了避免抄袭或者模仿,课程作业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Presentation”。这就有点类似国内学校“答辩”的形式,但他们主要展示陈述自己的作品作业,然后老师同学提问,最后按照这整个活动和作品质量,而给予成绩。这种老师和同学间的互动,不仅知识层面互相提高,更容易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甚至学习压力。这就避免了一些学生抄袭别人作品的现象。

因此各设计院校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老师与学生间要有互动,强调教学的情景化、趣味化、生动化与形象化。这样的教学环境没有压力,学生的创造性就可以得到最有效地激发。

(五)教学方式不合理

以往的设计教学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满脑子装的都是教师灌输的“是什么”,教师从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探讨“为什么”。仅凭一种理论、一种方法触及到艺术的真正面目。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失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设计是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在设计教育中应去掉“模仿教育”与“存在主义”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该不断地更新,注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探索

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创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教育中始终贯彻创新的精神,才能使设计永葆生机,才能使设计教育清晰而通畅地运行。设计院校应该将创新意识融合到设计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面对以上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创意产业的环境中应该注重现代设计教育研究。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从事任何工作、任何专业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任何产业领域里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作为一名设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设计创新并不在于我们要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设计作品,而更多的是需要从日常生活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创意。当我们对生活倾注自己的感情,用心的去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时,会发现日常生活蕴藏着无数设计的可能。我们把熟悉的东西当作未知的事物进行再设计,这也是创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思维联想,积极的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专业课程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型的传授课程。上课的过程不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教师带领大家共同进入一个没有涉足的知识领域的过程,它带给师生一种共同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大家共同向前摸索、研究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与开发。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在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课程作业中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最后,教师要特别注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创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新想法、新创意,积极肯定,努力引导。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轻易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帮助他们去分析、去找出利弊,努力发掘在设计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巨大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实践。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创新设计的前提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累大量的职业经验,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的新设计。而当前的大学教育往往重视书本理论轻视实践,片面认为理论是主要的,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经验可以在工作中去积累。这样形成了一种认识方法:先理论,后实践。这不符合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我们应该把大学四年的各门课程认真分析一下,培养一批能够设计并满足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专业教育必须以激发能力为主,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所以各个院校的教学计划应当强调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经验,课程安排结构要合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分配。我们可以联系一个设计公司或者一个企业,做一些相关实际的设计主题,让这些课题与课堂上的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熟悉设计的整个流程以及在生产实践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局限于课堂,而不能走入市场,与社会失去联系,那么设计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创新的前提是开发市场的需要,我们的设计不能为大众服务,不能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创新设计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重基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会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作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所以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构想能力、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积极探索“原理”、“应用”与“表现”相结合的方式,寻找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方法。因此教师的专业课程实质是启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有教条、有经典、有不容置疑的权威,这是有悖于创造力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基础的同时,也应该试图寻找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重传统文化。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发展必须是保持传统文化连续性的开拓创新。设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选择,这是设计的本质。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某些专业领域里,应该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将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念与造型基础训练、创意思维训练及专业创作结合起来,特别是有些院校更应该注重区域文化的特点,可以适当设置一些与该地文化相关的学习课程。

(三)注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发展。传统的课堂过于严肃、封闭,而设计思维的闪现一般是在开放、轻松自由的氛围里。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环境。可以把课堂移入相关的工作室、实践车间、或是教授的研究室、甚至是专业的设计事务所,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上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研讨和讲评,双方对话中注重知识的掌握。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相关的设计问题。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与其它院校一起进行设计交流,针对同一设计主题,各校的学生在一起探讨、研究。

(四)引导学生培养“设计之外”的各种能力

学校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社会需要的知识,学校能做到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之后面对各种不同的设计案例才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设计的过程需要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就诠释了“设计在设计之外”的论断。设计院校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设计技术层面的培养,而应更多的注重设计之外的因素。

结论

创意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与灵魂的体现,好的创意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优越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但创意产业化中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对创作活动起决定作用。设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创造意识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陈汗青,柳冠中.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创意产业创新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