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释放学生思想的平台

2009-09-08 06:32王焕英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柳先生读书文本

王焕英

在县级优质公开课上,授课教师不仅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对文本探究透彻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处理,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四节课听下来,笔者发现教师上课的模式如出一辙,课堂结构安排大多是简介作者、背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师指挥顺利,学生按部就班,听课的感觉就像在看一场一开演就已知结局的电影,影片中的主角——学生,完全按导演的要求演绎自己的情感、思想。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市教研组长曾说过的一句话:“语文的最高境界应是释放孩子的思想”。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想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释放思想的平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其根本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真正参与。只有思维的真正参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一位教师在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你》时,用现身说法导入课题:“上中学时,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我有幸成为班级选拔的三名选手之一,我很努力地为这次演讲作着准备,并期待自己会成功,为班级争光。演讲这天,我胸有成竹地等待着上台的这一刻,可是命运却真会捉弄人,直到演讲结束,主持人也没有点到我的名字,这次,我真的感觉自己被生活欺骗了……同学们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老师的导入,在学生中产生了共鸣,大家纷纷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心情。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学习这首诗,他们会深切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伤心的时候,而且伤心的日子总会过去。这样的导入,把学生和老师、文本的距离拉近了,从而也打开了学生思想的闸门。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要特别重视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让他们克服羞涩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还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学困生表现,给他们以自信,只有创造出真正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不会落空。我们班上有一个极厌学的学生,上课从不回答问题。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构思一篇题为《上初二,我多了一份……》的半命题作文,大多数学生都补充为: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成熟等积极向上的题目。这时我看到这位同学也在积极思考,就及时把这个发言的机会给了他,他很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命题——《上初二,我多了一份忧郁》,接下来,他用生动的语言,情真意切地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他的描述,让师生看到了一位想好好读书,但由于长期厌学导致思想惰性,无可奈何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此时,我建议其他学生对他的表现给予热烈的掌声,并鼓励他战胜困难,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自此,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感实际,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释放思想的绿地。

二、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质疑一般是指学生就个体发现及所感觉、所关注的疑难,向老师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深入、认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学生对“大漠孤烟直”这句提出质疑:空旷的沙漠烽烟四起,无遮无拦,孤烟怎么会是直的呢?这样写是否符合实际呢?我首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他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美,以及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心境。这两句诗的目的在于描绘大漠雄浑的气势,同时作者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化于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质疑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脑,将问题引向纵深,从而更深刻感悟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

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就会在不断探索、质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的基础上,学生会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可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听一位教师讲《安塞腰鼓》这一课时,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学生对“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明了西北历史、生活的变迁,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句话是写人们听腰鼓时所产生的对生活的一种感受,一种无欲无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最后,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听课教师也融入了讨论的热潮中。由此,我们看到,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体验,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思想。笔者在讲《小石潭记》时,引导学生理解“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句话描绘了鱼在水底悠闲自在的生活,而个别学生却认为,这句话是写鱼受惊时的情态,因为潭小(以全石为底)且水清,鱼见到游人无处躲藏,所以惊慌的游来游去,这也正体现了作者当时走投无路、施才无门的窘境。对于这样新颖的说法,教师给予肯定,其他学生也大加赞赏。这一小小的课堂波澜,已在许多学生心中激起了启迪智慧的千层浪。学生在不断质疑、创新中放飞了自己的思想。

三、不可忽视教师的导航作用

当教师欣慰地看着学生的思想放飞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自己的导向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背离文本潜在的规定性及价值观时,教师还是要做适当的纠错、点评。我在讲授《五柳先生传》时,一位学生提议:“老师,我很欣赏五柳先生读书的方法,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解释上过分深究,那样读书该多轻松啊!”这时,作为老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五柳先生已进入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有文为证:‘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读书只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中学生还处在读书的初级阶段,只有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将来才会享受到读书最高境界的乐趣。”教师在重视学生个性感悟基础上的适当引导,将会让学生的思想多些理性的光辉。

但愿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的群策群力下,课堂能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想的平台。

猜你喜欢
柳先生读书文本
我爱读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