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

2009-09-08 06:32马宏波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探索数学教学新课改

马宏波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抹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是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一场变革。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探索

提起新课程改革,人们往往认为是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我则认为是创新和继承相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有了新的教材,还必须有教师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创造才行。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于是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是新教材新理念,还是新教材旧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者、执行者,而且是新课程的改革者。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重新认识数学,重新认识教学过程,要能够把握和驾驭新教材,这样教师才能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还要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行为,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营造了和谐轻松的教育课堂气氛。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不论兴趣指向何处,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情感体验。所以兴趣对于人的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视学为乐事而不觉其苦,这种积极的心态,当然更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说,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归功于“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教师应当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它们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还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的构造和性质,将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把众多的学生引入数学课堂。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游戏的热衷,投身于数学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绩。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当今教育,注重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的培养,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教学中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面对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也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

三、教师要创造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是数学课程改革最为基本的一个理念,而作为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以教师讲为主” 转向“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作为一个课堂的“教学向导”,一定要把学生放在探究的位置上,要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借助于这些情境,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判断、去概括……去把本来教师教的东西变为学生自己去探究他所应该学的东西,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真正的参与者,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解疑者,学生才能记得深刻,学得牢固。问题情境设计的要求:第一要有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第二要有直观性:具有直观、符合学科特点,能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第三要有开放性:问题有层次感入手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空间大。第四要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第五要有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教学还可创设新异、惊愕、幽默、悬念、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总之,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创设。

四、重视数学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标特别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这也充分体现了初中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他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小学时代对很多感兴趣问题的思考,而是需要他们关注自然、社会及其它相关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抓住来源于生活的实际例子。指导学生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尽量渗透相关学科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例如:在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任意四边形,并连结四边的中点。然后让学生猜想连结四边中点所得图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出所猜结果)。再让学生验证猜想结果,思考证明的方法(动脑思考方法、动口叙述思维推理过程)。最后推广结论:A、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B、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C、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更爱他,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更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注重情感教育,学会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沟通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施和教育效果的优劣,一个学生若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他就会特别关注教师所教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积极参与学科的预习、讨论,直至认真完成作业,课后也就会勤学勤问,不断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它营造了和谐轻松的教育课堂气氛,优化了学生的心理,从而提高了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班级、乃至于学校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古人说严师出高徒,若是一味的严,往往也未必能出高徒,相反会使学生时刻注意老师的一言一行,生怕老师发现自己某处不足而被责难而分散主动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害怕老师上课,背地里说教师的坏话,甚至于出现逃学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是严师,课外是益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变化,经常和学生沟通,建立自信、互尊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话必谈,有问题必问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班风、学风的建设。

随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更加合理,教学理念将日趋完善。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体现在教材分析与处理上,体现在教材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体现在教学活动流程的整体布局上,体现在教师的认知等各方面,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性、完美性,使其达到完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探索数学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