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德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2009-09-08 06:32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师德境界种子

马 勇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这不只是做诗、做学问、做艺术的境界,也是人生奋斗的总结。为师之道,也可以被划分为三重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是那么平凡又普通,可又是那么的充满诱惑力,在师德就的感召下,我们生命的光环更显得闪闪发光。是啊,师德,我们学习它、思考它、探寻它、实践它。慢慢的,我们感悟了师德,理解了师德。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若把师德比喻成一座楼阁,那宽容就是房檐下那颗璀璨的明珠,没有宽容的师德,不能称之谓高尚,缺乏宽容的师德无法让人感到美。

一、师德——拨下爱的种子

教师之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阳光雨露。教师之爱不仅能激活学生个体生命中爱的种子,而且能够播撒爱的种子于生命中,并促发爱的种子萌芽、成长。还是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大。今天,它终于结出了果实——我也成了一位教师。教师的周围总围着一圈光环——“春蚕”、“红烛”、“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一份崇敬走进了教师的队伍,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就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只是社会中的沧海一粟。大多数的教师,都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燃尽了自身全部的光和热,再悄悄地退下去,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辉煌的成就,但在老师的手中,都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这就是教师的全部财富,也是教师的神奇之处。

师德,给了学生生命成长最好的阳光雨露,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丰厚的收成。

二、师德——等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要给人的成长留有时间,教育在帮助学生生命成长之时,并非“给予”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当的留有空白。如同“一片森林,如果没有一点空隙,阳光怎么能照得进来?”对于有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给予一定的时间和帮助。孩子需要等待,我们则要学会等待。

珈羽,一个人如其名,玉琢般的女孩。平日的学习,她总比别的孩子接受的慢,老师教的东西好像都成了美丽的肥皂泡,不一会儿就消失破灭了。她从不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需要分析的题目便乱写,我对她很是伤神,心里不时会问:珈羽什么时候会有点进步?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存在问题呢?一次次尝试换来的是一次次失望,一个月、两个月、一学期过去了。当第二个学期即将过去的时候,在一次测试中,珈羽的成绩依旧很差,但令我欣喜的是,她在解决问题(应用题)时做对了一道题,尽管只有一道题,但也足以让我为之高兴。在发成绩单时,因为这一道题我送给她一张喜报,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她鼓起掌来,我看到她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她从心底发出的笑容格外动人。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珈羽变得自信了许多。期末考试的成绩公布了:89分,虽然是全班最后一名,可是六道应用题只错了一道。这难道不是飞跃式的进步吗?

一年时间,长还是短,我不能断言,也许今天的我们都太喜欢急功近利,太注重速度和结果,却把最美丽的过程忽略了。都说“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谁也不愿意用漫长的等待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学会等待,等待让你的努力在学生身上绽放美丽的花朵。

犯错误是每个人生命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太多的错误,我们太软弱、太卑劣,所以不能不需要宽恕。”等待,给孩子留有时间;等待,让孩子真正懂得错误,并承认错误。

三、师德——期望,宽容让成功尽在眼前

教师之爱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教师之爱主要体现为尊重、期望、理解和宽容。期望对生命成长而言是一种能量,是对生命信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增强它的自信。期望意味着不失望、不放弃、不漠视。

爱迪生小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儿,我们没办法教他。”妈妈不信,把他带回家亲自教导。结果,这个被认为IQ低的人,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这使我想到我们的“问题学生”,想到我们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难道我们教“问题学生”比教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更难吗?

其实“问题学生”是最有毅力的学生,因为他即使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会老老实实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每天上完七、八节课,不能讲话、不能乱动、不能打瞌睡、不能干别的事情。他们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学生,因为他们经过了无休止的考试,屡考屡败,但还能屡败屡考。他们经常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早就筑起了抗挫折的“长城”,再遇失败,也能勇敢地、乐观地面对人生。

我们常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培养人才。但是,什么是人才?在一定场合里一个人的长处被发现、发展、发挥了,这个人就是人才。《学习的革命》的作者之一,美国珍尼•沃斯有个观点:“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因此,我们不能瞧不起“问题学生”,他们差在知识上,但他们有了个性品质这些优势,还有什么不能战胜、不能容纳呢?我们惊奇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成功者,往往是当年班级中十名左右的学生。众多敢于“下海”闯荡并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教师的关爱就是这样无所不包的博大与精深,春风化雨的深刻而从容,脱离世俗的平等和宽厚,毫无功利的清纯与洁净。

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在物欲横飞的年代,我甘愿守住这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用心写好“师德”。相信我们亲手栽种的师德这株常青之树会更加根深、叶茂,果实更甜美、溢满芳香。

猜你喜欢
师德境界种子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桃种子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