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勤
摘要: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增强演示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把演示实验当做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值得每位化学教师为之探索的。
关键词:演示实验;角色转变;理论结合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结论和经验,实验还是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必须把实验当做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步,而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转变角色,由主演变为导演,而作好演示实验就是导演最有利的工具。
首先,有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觉得做实验就是让学生看看热闹,做完以后学生就忘记了,不如讲实验能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把实验放在最合适的时间,在知识的形成链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演示实验一定要放在学生对知识最渴望而且已经有一定知识铺垫的时候。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第一个主族元素——碱金属元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金属的氧化反应,比如,铁丝、镁带在纯氧中的燃烧,常温下的氧化,金属和酸反应的本质。在学生理解金属被氧化的本质的前提下,引入钠与氧气和水的反应,而且适时提出问题:如果反应的现象和以前学过的不一样的话,说明钠的化学性质和那些金属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是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而且在非常迫切地想得到结论的心情下来观看实验,这就使演示实验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在学习概念理论的时候,要能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地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第三,在演示实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如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中,溶液变成了黑色,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黑色物质,分析浓硫酸在这个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知道了浓硫酸在这个反应中不但起着吸水剂的作用,而且还可能把低价的碳氧化为更高价态的碳,进一步提出问题:得到的气体可能有哪几种,在检验的时候应选择什么检验方法。通过这个实验,不但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混合气体的检验进行了讨论,使一个演示实验变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探究性的实验。
第四,对于一些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反应,应通过演示实验把这类反应拿到课堂上做,给学生直观深刻的印象。用互滴法检验物质,一直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一种检验方法,我就把这类实验拿到课堂上,如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就能通过滴加顺序不同,放出气体和产生沉淀的的速度不同,让学生边观察边分析,了解这类检验方法的共性,对量不同、现象不同、反应不同、产物不同的反应有了深刻的印象,再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也就减小了错误率。
第五,对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可以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这样每次的演示实验都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去学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非常有帮助,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笔者希望自己能长期坚持下去,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吸取知识营养的快乐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