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江
摘要: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而情感作为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体验,必然伴随着人的认识活动出现。所以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可引发学生情感的知识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良好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吸纳程度和认知能力。
关键词:促进思维;解决;联想;争论
一、口咏心惟,促进思维
口咏心惟,就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通过“熟读精思”不仅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吃墨水》一课结尾一句话:“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这句话中的第二个“墨水”一词是什么含义?是否和第一个“墨水”的意思一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分析、比较、思考,就会很快明白这个词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和第一个词“墨水”的意义不一样,在这儿必须运用词语理解中的语境,联系前文陈毅读书,方能理解这个“墨水”是文化、知识的意思。这里,小学生就是通过口咏心惟透过文字的表面,领会到深层的含义。
二、以问启思,解决难点
“问”这里指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提出的问题。其难易要适度,要有系统性,要遵循儿童的思维规律,逐步推进。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到“我”回到故乡后,少年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竟称呼“我”为老爷时,文章说:“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说不出话。”为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抓住“我说不出话”这句话,问学生:“老朋友相见应该多说话呀,为什么这时‘我说不出话?这反映‘我当时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时无人回答,教师又进一步提问:“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感情时才会说不出话?”一个学生说:“当一个人十分高兴时会说不出话。”另一个学生说:“当人在痛苦时说不出话。”还有学生说:“当一个人气愤时,会气得说不出话。”教师都加以肯定,又引导学生回味“同情”的情感体验,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我说不出话”一句表现了“我”当时“悲哀”、“同情”、“愤恨”的复杂感情,教师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
三、诱发联想,明白事理
人在认识事物时,常会由一个客体想到与之接近、相似、对立或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另一个客体,并建立起某种联想。教学中,教师创设能诱发学生思维联想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勾连有关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思维,从而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和同化,体现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例如:在低年级扩词训练中,教师先说出一个词如:“女孩儿”,学生的任务是说出自己听到这个词后想到的第一个词,要求尽可能说出与其同类的词。如:女生、女人、女娃儿等,联想的越多越好;又如,在学习《古井》一文中,文章讲“古井不仅给人们提供着清凉可口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时,教师问:“它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呢?”此时学生可联想出“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清凉可口的泉水,从来没有抱怨,从来不向人们索取什么,从而使乡亲们明白了做人就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在联想中,学生发展了思维,明白了道理。
四、引发争论,提高能力
争论可以使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在教学中适时组织开展小辩论,对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澄清事实,广开言路、思路,运用知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更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时、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力求使其积极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动力,提高认知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