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婷
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内部各要素协调运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超循环理论组成,揭示了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微小涨落以及将微小涨落放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自然科学,但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得到了广泛应用,用自组织理论进行创新互动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依靠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整体协同效应而不断向有结构、有组织、多功能方向发展,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有序奔向更高级有序,以形成积极的影响因素和演进动力,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体育教学过程优化的必然性
1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
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教育层次是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素质教育无疑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日益成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主导思想的今天,体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内容,绝非仅仅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张力,利用体育学科特有的优势,尽可能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素质、道德素质等各种素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等基本体育素质,是社会需要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将良好的思想品质归为体育基本素质的层次,其一是因为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素质观起到标杆作用;其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与观点不断涌现,学生处于信息漩涡之中,良好的思想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使其自身建立一种规避不良信息、选择良性信息的信息选择机制,促进学生富有成效地从外部环境吸收负熵流,抵制不良的正熵流,为学生素质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确立正确的演进方向。
3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要求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目标体系、学习主体的变化、课堂内容的推陈出新,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进行新的探索,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自组织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1创新互动的自组织体育教学的形成
互动是推进创新系统的动力,在开放环境、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学生、教师,还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等多方面课程要素之间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一定的互动方式完成创新流程。通过优化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水到渠成地优化整个系统,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特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练是一个不断接受教的指导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争取摆脱教的引导、以能独立组织探究并发展的过程。《纲要》把运动参与目标列入首要的基本目标,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锻炼的前提和保证,是体育学习第一重要元素。个体自主性的形成培养既是教的目的,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走向社会不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特征,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自组织能力及其培养的内在规律,使体育教学更好地配合素质教育,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多讨论、多商量,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融洽师生感情。教师概念正确、动作示范准确、重点突出、讲课有深度,注意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锻炼的良好作风;教师知识面广、有感染力与幽默感,让学生体验运动的新奇、乐趣、成功的感觉;教师能与学生沟通,架起教材、大纲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一厢情愿与无的放矢,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舒展,潜力得以挖掘,使学生充满信心,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学习与锻炼,在课堂上要突出交流、交往、交换和交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突出互动、互助、互联和互促,对教学内容,要真正认识学习者是主体,教学内容选择过程的本质是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而教师的使命是为学习者的自我选择提供机会,体育教师在尽量掌握和了解学生知识结构与运动机能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学生对新知识和运动技术做出尝试与体验,尽量拓宽学生对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同时只有通过远离平衡态,从而产生新的活动,才可以构建新的图式,在普利高津的视野里,远离平衡态对于体育教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通过自身的不断反思与建构,推动学生持续发展具有自组织学习的能力,就应不断远离平衡态,达到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化。对教学方法,则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与教师的探究式教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主动积极性、可以产生合力的开放式结构。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需要信手拈来而不是要刻意使用的时候,罗杰斯所强调的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的自由”都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而建立在自由之上的共有约束力,也会自发出现,引导整个教学不断演变到更加有序的状态。教师也必将由此走出人为制造的自由与约束之间的两难境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体育教学也将逐渐变为现实。众多研究表明: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将取代僵化呆板的“被组织”而成为教学演进的主导性力量。
2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现代众多教学改革方案中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在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合作性目标写入到课程目标体系内,而对竞争则另眼相看。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中相随相伴的一对概念。无论是学生参加100米跑时表现出来的速度快慢,学习投篮技术时的准确率,还是他们在练习武术时的动作规范程度,竞争性都非常明显。而对大多数的多人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来说,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更是取胜的根本。通过促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并利用竞争来相互沟通与交流,在自发的基础上产生协同,完成“竞争对手→竞争→协同→更高层次的竞争……”的循环链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体育教学系统来说,显然比单纯地强调协同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小组长开展小组练习;教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全员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让若干个友伴型的小群体或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和不同需要的同学组合进行练习,使学生、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亲切和谐,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练习做得生动、活泼、有趣,激发学生创造进取的动机,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3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能力、锻炼身体效果等方面的自我再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接受教师进行的外部评价外,还必须学会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及发展自觉性,主动学习和锻炼精神的前提。学生在一定的学练背景下经常的自我评价是其内稳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经常性的自我评定,学生在得到教师认同的自我评价中,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制、自励能力,能自觉保持激发状态,以积极的非平衡行为去获得优化发展。
体育课程教学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通过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等教学和锻炼实践,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多年来,体育教育的观念、目标、体制、内容、方法、形式与效果评价等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虽作了一些微调,但没有质的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重结果,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折”,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这一大背景下,“自组织体育教学”——基于复杂性技术哲学理论基础形成的新兴的体育教学观,试图建立起以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多元化转变为核心的体育教学范式,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可低估,研究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殷晓辉,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理论与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福建体育科技,2001(2):46~50
[2]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2002(10):39~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