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程 演绎 探究

2009-09-05 07:22汪兴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孟德尔新教材科学

韩 菲 汪兴兰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材,也自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新的生物教材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采取模块教学的形式,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做了很大的改变。

“遗传与进化”部分内容历来是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作了较大的变动,故这部分内容在体现高中生物教材改革趋势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与进化》为例,对教材的编写形式以及编写理念进行分析,从而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二、从编写形式上看

1知识体系的改变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新教材中,依据科学家的认识历程,先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认识了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和规律。然后进一步从细胞学和分子学的角度来揭示其本质。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上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编排。

这种编排是从表象出发到理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来展开,让学生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又“厚今薄古”,突出分子遗传学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不仅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致,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另外,新教材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或结论(规律)不仅用黑体字突显出来,而且这些结论的表述也是依据科学家的认识历程来编写。例如,介绍分离定律时,先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理论得出分离定律的含义: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在进一步学习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之后,又用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对分离定律的实质给以全新的现代解释: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显然,后一个“理论”在术语的表述上比前一个要更为准确,而且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也正是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2教学资料的丰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在每节的编排上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出与本节有关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节聚焦”也以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本节应着重关注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另外,科学家访谈等科学精神培养资料以及更加形象直观的课本插图都是新教材的特色之处。这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之中,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课外阅读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渠道。因此它同样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外阅读资料一般篇幅不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故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外阅读资料,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和情感,让学生更多关注科技的动态,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从教材蕴含的内在理念上看

1科学方法的渗透提高了科学素养

把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也是新教材区别于原教材的又一亮点。课标中要求“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以及“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而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也确实体现了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主要是以探究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中科学方法的学习,达到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类似的探究活动,从而对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中渗透“假说——演绎法”。模拟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进而设计实验,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形成假说和进行推理的能力,也是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留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就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自由度,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合理编码知识,从而有效贮存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再现孟德尔实验和思维的过程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沿着这一思路,引导学生分析,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例如在介绍F1测交实验时,不能主观地告诉学生孟德尔就是用测交方案的,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为什么不用自交的方法来证明其假说?测交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还能不能设计出其他的方案?通过思考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测交的定义,完成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科学史观。在当时的条件下,孟德尔不知道基因的概念,也不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更不知道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孟德尔是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来提出假说的,要证明其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孟德尔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不仅学习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而且还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孟德尔作为遗传学家的伟大形象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思维想象的创造性。这对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对于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于以假说一演绎为主的方法。这是因为现代科学从总体上不再处于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这也反映了现在科学理念的转变,把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外,除“假说—演绎法”外,还有其他的科学方法。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有实验方法,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和制作DNAg3(螺旋结构模型中用到模型法,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中用到分析和综合法等等。这些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去解释生命现象和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

2课程理念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倡导探究式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之一,新教材中知识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例如,这部分内容的资料拥有量:如表1

首先,这些资料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与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当代科技的进步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也使他们触摸到时代前进的脉搏,产生热爱科学和献身科学的动力。例如,在“染色体变异”的“问题探讨”中就用了这样的开场白:“你知道无籽西瓜是怎样形成的吗?”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引起我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新教材中还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研成果。新教材积极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渗透多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就是通过探究过程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实验中应用的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并且在课后的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定律。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只是教材变化中的冰山一角,可以说新教材的变化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有了好的工具,还要有好的使用者。因此,新教材的特色不仅仅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学方法的体现。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教材的编写理念,从而发生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才能带来课堂教学的真正改变。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生物学杂志,2006(12):59-60

[2]巩春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中学生物学,2006(10):24-25

[3]肖邦国,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的“新”,中学生物教学,2003(9):40-41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孟德尔新教材科学
纪念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诞辰200周年
历史的另类解读——论孟德尔之幸与不幸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