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摘 要】 目的:对半导体激光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进行临床观察,寻找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方法。方法:对120例患者分别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更昔洛韦及单纯阿昔洛韦治疗,并进行临床治疗的观察研究。结果:半导体激光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阿昔洛韦治疗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可靠,可以阻止疾病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带状疱疹;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以出现单侧带状群集分布的水疱和神经痛为特征。我科于2000年1月~2009年1月用半导体激光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12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本科门诊的初诊病例,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第三版带状疱疹的诊断要点,皮损均表现为典型红斑、水疱、糜烂,伴有明显神经痛,分布于颈、胸、腰、背、下肢等部位,选择发病后2~10天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20例。以下情况排除在外:严重心、肝、肾疾患或全身衰竭者,肿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周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及表面麻醉剂者,对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过敏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5~72岁;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4~7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皮损严重程度及分布部位均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与方法
治疗组用SUNDOM-300IB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北京三顿电子技术责任有限公司生产),使用方法:直接将半导体激光探头照射疼痛最明显区域和相应神经节,距皮损2cm,每次每点照射10min,2次/d,加用更昔洛韦针剂,0.25g/d静脉滴注; 对照组使用阿昔洛韦针剂0.5 g/d静脉滴注。2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
两组患者每日均由主治医师观察下列指征:水疱停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水疱完全结痂时间、是否有后遗神经痛,疗程结束后每2周随访1次,共随访4次。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皮肤损害绝大部分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有效:皮肤损害消退约50%,疼痛减轻;无效:皮肤损害无改变,疼痛不减轻。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在SPSS1 2.0 中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见表1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中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头痛,治疗结束停药后头痛消失。治疗前后各组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初次感染临床表现为水痘或亚临床感染,自然缓解后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上行,潜伏至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受到各种诱发因素的刺激后,这种病毒又再度生长繁殖,并沿周围神经纤维移行至皮肤,产生节段性水疱,所受累的神经节也发生炎症及坏死,产生神经痛,带状疱疹愈后极少复发,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网状变性,表皮内水疱,水疱边缘可见多核巨细胞,疱液中可见气球样细胞,偶尔见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早期损害为炎症性红斑,然后在红斑之上出现丘疹或成群水疱,也可发生大疱,血疱甚至坏疽,皮疹间的皮肤正常,皮疹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下肢坐骨神经,上肢臂丛神经分布区,多呈单侧分布;偶尔也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运动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受累时,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全眼球炎,导致角膜疤痕形成及脑炎;当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时,可引起面瘫及耳聋;当膝状神经节受累时,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急性带状疱疹所引起的疼痛是本病主要的后遗症。据报道有9%~34%的带状疱疹患者有后遗神经痛[2]。更昔洛韦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其化学名为9-(1,3-二羟基2-丙氧甲基)-鸟嘌呤,在体内可抑制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一I和HSV一II),EB病毒的复制[3]。半导体激光采用世界最新光电技术,波长为810nm,其水、血红蛋白、黑色素吸收率最低,作用于机体的穿透深度最深可达7~10cm,半导体激光的主要优点是无创性、疗效高、安全性好,用半导体激光照射疼痛部位,作用于组织细胞,产生生物刺激作用,可引起上皮细胞再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减少疼痛的传导,达到止痛效果。更昔洛韦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上有协同相加作用,大大提高了带状疱疹痊愈率,减少了住院天数,缩短了病程,患者依从性好,且不良反应也不明显。早期足量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半导体激光对治疗带状疱疹,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
2 Kest RG, Stiaus SE. Postherapetic neuralgia-pathegene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 N Engl J Med,1996,335 (15) :32-34.
3 Faulds D, Heel RC. Ganciclovir. A review of its antiviral activity, pharkin-Etic properties,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cytotnegalovirus infections[J]. Drugs,1990,39(4):597-638.
[收稿日期:200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