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2009-09-03 09:55郭首权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扬善以人为本校长

郭首权

科学的管理观应当是制度管理和“以人为本”管理的和谐统一,使其相辅相成,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平稳地发展.

一、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当行“扬善弃恶”

这里的“扬善弃恶”指的是以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积极的理念激励人.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最本质的核心是倡导对人性的尊重,但是人性本来就有善恶之分,对于“善”者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能充分调动他的主体意识,推进学校工作的开展;而对于“恶”者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就有可能成为他的遮荫树、挡箭牌.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应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为导向,通过群体的“扬善弃恶”形成主流价值观.

1.校长应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引领者.校长应当知道自己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个人”的思想引领作用,孟子说:“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校长应有令人信服的品德修养,能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实际的行动为教师树立榜样.校长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对待师生,就是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位教师,就是要有包容心;对待反对意见,要有宽容心;对待有错教师,要有仁爱心;对待教师和学生,要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常进行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同时要善于发现快乐,善于用人之优点,并通过沟通推行学校管理理念,积极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管理文化.校长只有被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接纳、佩服、拥戴,才能“不令而从”,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校长对“以人为本”的认知与践行,对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起着导向作用.

2.“以人为本”管理要重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温馨的人际舆论.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学校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在学校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以人为本”管理的理想层次.今天的教师群体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期望,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校长要充分理解教师心理之重,注重对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通过对人性的理解、人文的关怀,引导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和价值观念,努力倡导和谐的同事关系,要树谦谦君子“坦荡、欣赏、自省”的风范:做“脚踏实地、胸怀坦荡”之人,行“相互欣赏,互为人梯”之事,存“常责于己,怨不及人”之量.健康、合理的竞争使工作充满活力,而和谐、友好的协作是有效工作的保障,正确的协调和引导,就能形成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协作互助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正气才能弘扬,团结才能加强.学校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3.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

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弃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只有群体能够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管理之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才能推动群体的高尚,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要进行批评、帮助、纠正,通过群体的价值取舍,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才能使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实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辩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二、尊重教师个性,应守共性规律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提倡对人的个性的尊重,给予教师一定的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和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然而,勿庸讳言的是,由于工作状态、专业需求、教学水平的不同,每个教师的工作追求、教学视野不在一个层面上,所展现出的“个性”也良莠不齐.例如近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在各种新理念、新思潮的冲击下,摒弃、颠覆了一些教学上的共性要求,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片面理解课改新理念,提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反对课堂预设,实行“零备课”;搞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摒弃接受性学习,过度地强调“轻知识,重能力”,热衷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深度对话、网络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不是不好,但一味地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而追求所谓的“创新”,急功近利,急切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其结果是课堂形式热闹新颖,教学质量直线下滑,教师主观希望“培养能力”,学生的客观结果更多是“既丢知识,又没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应当反对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育从来就不是一种新发明或新行业,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质量,恰恰相反的是它对质量的要求更高,对于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的常态要求如备课要求、课堂环节、作业批改、学生行为规范等教育共性的规律,要作为最基本的行业规范,是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扬弃的.而“个性”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引导”不等于“迎合”,教师与管理层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职业的责任、操守、专业发展需求不同,面对这种放弃教学上的要求、藐视教学基本规律的“个性”,就要求校长应该旗帜鲜明地坚守管理底线,不能一味地迎合这种低层次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因尊重教师所谓的“个性”而放弃优秀的东西,校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沉淀新课标的理念,分类提升不同层面的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特别是激发教师的“内源性发展”,为实现自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努力,这是教师发展的内因.

校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理念,不是在某个特定环节的表达,而是体现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追求,教育管理不应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应追求特立独行的轰动效应,正所谓“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真正的成效是日积月累的.

[责任编辑:廖银燕]

猜你喜欢
扬善以人为本校长
扬善
扬善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论校长的修养
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