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009-09-03 09:55周兴夫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手帕螺蛳创新能力

周兴夫

摘 要:实验是科学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在科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增加实验趣味、转变实验方法、改进实验难度、倡导开放实验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以提升实验教学的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知识,掌握规律,形成概念,同时提高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能力和兴趣.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理论成绩总是居于优势,可实验成绩往往落后于其他国家.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以及实验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简单性和开放性,积累了几点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增加实验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这样既可以调节整堂课的气氛,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让学生能感受探索神秘世界的快乐.在八年级上册关于大气压强的教学中,笔者先演示以下两个实验:先让学生表演吃螺蛳,后再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我给AB两个学生各十颗熟螺蛳(A学生的螺蛳没有去尾,B学生的螺蛳已去尾),然后比赛吸螺蛳肉的快慢,只听一声令下,两学生都拼命吸,A学生用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一颗没有吸出,引起其他学生开心大笑;B学生则轻松完成了任务.在演示过程中,全体学生疑窦顿生,兴致高昂,都想知道为什么,A同学尽管很用力,却吸不出螺蛳肉.我又卖了一些关子,开始了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时,学生们争着参与这个实验.当一双双求知的目光集中在我身上时,我就自然地引入新概念——大气压强.可以说,此时提出大气压强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学生们很容易地接受了该知识.在自然科学中的化学实验中有趣的实验更多了.用火烧过的手帕居然完好无损.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以1∶1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只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到火上点燃,待火焰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时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其原理是,燃烧时酒精的火焰在水层外,手帕吸附的水分吸收了燃烧放出的热而蒸发,手帕的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因而手帕烧不坏.学生们开始时挺疑惑的,当我把知识教给他们时,他们会心地笑了.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二、转变实验方法,引导积极参与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一些教师经常不自觉地越俎代庖,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的干脆以程式化的书面训练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

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酸碱指示剂有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这些药品是不能拿出实验室的,学生要测家里各种溶液的酸碱性,就很难完成.教师不妨告诉学生,石蕊就是花瓣的提取液,它在酸碱溶液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学生觉得好奇,回家一试,果真如此.红色的花瓣浸入洗洁净溶液中会显蓝色,蓝色的牵牛花放入白醋中会变红.又如铁钉的生锈是个费时的实验,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立即完成该实验,教师可把铁钉生锈的条件告诉学生(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评选出优秀的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回家根据方案完成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其实学生都是有创意的,没有试管用矿泉水瓶代替,没有生石灰就用海苔包装中的干燥剂.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家庭小实验更能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自己动手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改进实验难度,共享实验快乐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药品纯度要求很高,只要有一点点杂质,实验就会失败.当学校没有某些药品时,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改进实验方法,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例如,在演示“熔化和凝固”中的熔化实验时,要用到药品海波,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如果是很纯的,温度必须到达48℃才开始熔化,并且要全部熔化后温度才会上升.可实验室里的海波绝大多数不纯,经常是加热到45℃时,就开始熔化了,并且边熔化温度边上升,这样演示实验就不能说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当时我改用冰,因为冰也是晶体,且农村中学的小商店的冰箱里就有.我从冰箱里取来冰,放入烧杯,和学生一起测量冰的温度,这时的冰温度很低,达到零下18℃,等烧杯中出现较多水时,我叫学生猜此时的温度会是多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放在空气中很长时间了,温度会超过0℃,可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是0℃.

又过了一段时间,烧杯中只有很少的冰了,我又叫学生猜此时的温度是多少,又有许多学生认为时间那么长了,温度肯定会超过0℃,这时我给学生看了温度计,显示的还是0℃,一次又一次的出乎学生意料的结果,让学生提高了求知欲望,教师顺势解释说冰是一种晶体,它要达到0℃才开始熔化,只有全部熔化后温度才能上升.由于我改用了冰,节省了药品和能源,同时大大减少了实验误差,学生对此实验很有兴趣,回家后就能亲自动手做这个有趣又简单的实验.

四、倡导开放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和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做,省时又省力,实验效果很明显.长期这样教学,会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但不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更不是一个创新能力突出的人.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实验数据,通过比较,优化实验方案.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可以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我给每组准备的药品有:铁钉、铝片、镁条、锌粒和5%、10%的盐酸和硫酸,制取氢气的药品组合有多种多样:可用铁钉分别与盐酸和硫酸反应,也可用其他金属与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硫酸反应.学生通过实验后的分析比较,发现镁铝反应太快,铁钉反应太慢,应选择锌粒.又发现盐酸有挥发性,导致氢气混有其他气体,硫酸没有挥发性,应选用硫酸.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有时教师也可以不讲实验要领,让学生做一个失败的实验,再让学生探索失败的原因,充分利用失败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如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但这个实验很容易失败,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氧气不足(一般应用大的集气瓶),氧气不纯(收集的氧气放置时间太长,导致部分气体泄露),铁丝生锈,等等.做完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也可以叫成功学生交流成功的经验,通过合作和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简单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安峰.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3).

[责任编辑:廖银燕]

猜你喜欢
手帕螺蛳创新能力
螺蛳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螺蛳粉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烧不坏的手帕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穿透杯子的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