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华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情怀。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南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突出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有着春的气息。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然而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退,“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作者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作者写朔雪时,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写尽了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其势逼人,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峻伟的奇观!它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对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因此,散文诗《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