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既耗费了教师和学生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又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有的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细碎,课堂上进行重复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有些教师在讲授知识时,盲目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语法为例,贪多求全,步入学术研究的藩篱,远离了语文教学的实际。
3.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经常断章取义,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人文内涵的理解。对每一篇课文都不厌其烦地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教师累得要命,学生收效甚微。
4.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把具有浓烈的感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审美价值的美文,变成了一道道客观试题,学生的学习毫无美感可言,疲于应付,何谈效果?
5.还有少数教师利用网络之便,下载网上他人的成品教案,内容不加任何改动,搬到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名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放电影,学生在课堂上看电影,一堂课下来,学生看得头昏脑涨,到头来该记的内容都没记住。
以上这些误区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恶性循环。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不喜欢读课文,读课文似乎成为一项浅显、枯燥、机械、令人厌烦而又收效不大的活动。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学生的厌倦和教师的忽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慢慢陷入“无朗读、少默读”的怪圈。课堂上这种低效,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就把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受影响。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不能把“读”这一重要环节丢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好“读”的教学尺度呢?
一、指导学生多读,掌握语言规律
读,并非是教师不管不问,由学生无选择地宽泛地读。虽然泛读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效果不如有教师指导明显,甚至由于学生选错了书,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主角仍然是学生。教师在讲读课文中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力求使学生掌握同一类课文的学习方法。自读课文指导学生自读,放开手,以提高学生读的速度,读的能力。课下,指导学生读课外书,不断向学生推荐好书。在读的基础上再逐步指导学生写,最终提高语文水平。
通过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去培养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语言学习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不可忘记,语言自身的规律并不是学习语言的规律,倒是恰恰相反。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必须以语言学习为前提,更何况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学习语言而非研究语言。张中行先生说得好:“学语言和学数理化不一样,主要不是学所以如此说之理,而是学所以如此说的‘习惯,长无理可说。”让大量“规律”支配语文教学,不仅无助于语言学习,反而会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到头来不仅欲求“多快好省”不可得,反会更加“少慢差费”。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二、培养学生摘录、背诵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比较少,缺少刻意观察事物的主动性,语言相对比较贫乏。因此,培养学生将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段落摘录下来,建立自己的摘录本,养成摘录的习惯。语文的学习需要长久的积累,而做摘录是最好的积累方式。尤其对中学生而言更为重要。摘录、背诵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好摘录,就有了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培养了学生主动品鉴文章的能力。这样,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和心情去阅读精美的文章,容易建立自己的观赏力和自己的思想,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了自我意识,就具备了写作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的艺术和品位
读的艺术需要培养,读的品位也需要培养。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训练学生“赏读”课文的能力放在首位。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翻开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如此,阅读过程便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阅读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摄入过程,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智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与作者情感的交流过程。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阅读,课堂上应减少对课本的固定式的讲解,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放飞,让课堂因为学生的个性张扬而美丽。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主体意志。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认为……”、“我想是这样的……”、“我估计……”、“我不同意……”。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多读仍然是其“合理内核”。语文教学离开了读就是舍本逐末,无异于釜底抽薪,丢了灵魂。因此,加强读的训练,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读出意境,读出艺术的美感。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