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宏
语文,天然地承担着审美的功能。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审美教育理应摆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语文是一个“姹紫嫣红,春光无限”的世界。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更有璀璨夺目之美,它是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凭借。我们要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语文这博大精深的天地,饱览碧海晴空的美景,关注多彩的社会人生,感受语文那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魅力。从而认识这个美的世界,把握美的本质,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美的品位,创造更多的美。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语文课上做出了以下的努力和追求。
一、导入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曾充满激情地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开篇导入新课时,我或用动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或用精巧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心,或联系实际营造学习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再现。例如教学《桥之美》时,我用屏幕展现了一座凌空飞跨的美桥,学生惊喜之余,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漂亮的桥!”这样,搭建心灵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半的成功,下面的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二、吟诵美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歌、散文教学更是离不开声情并茂的诵读,我认为“诗歌不厌百回读,挚情美意读中悟”。富有感情地朗读能调动耳、目、心、口等多种感官,具有再现作品情景,触发情感,引发想象,引起心灵共鸣的功能。在学习《石壕吏》时,我问学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重点朗读?比如感情上的重读,语气上的处理,节奏上的变化。生1:“偷生”,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应读出一种凄惨、悲哀。生2:“矣”,拖长音,表现出亲人分离的无限哀伤。生3:“且”字,读得低沉,还要有一点停顿,表现老人苟且生存,了却残生的心理状态。生4:“已”,是生命的完结,让人心伤。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既饱了耳福,又感受了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
三、感受美
语文处处有美。因而,我们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而且要有感受美的心灵。语文学科担负着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美文《与朱元思书》中,理解“猛浪若奔”的内在含义时,联系生活体验:若奔,像奔马一样奔驰着,腾跃着、不受拘束、没有节制。学生感受出作者当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例如,学完朱自清的《春》,我问同学们有何感受?生1:春风,让人感觉温暖、亲切、幸福。生2:春雨滋润万物,轻柔湿润,安静祥和。生3:作者笔下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盎然的生机激励人上进。再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后,我让同学们评价钱老先生,他们认为钱老一身正气,淡泊名利,维护民族尊严,不居功自傲,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决定自己以后也向钱老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民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质俱佳的文章,给予学生美好的语言,美好情感、情趣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气氛美
语文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师生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和谐,而不是油水难融的尴尬。语文课堂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师生间的默契、和谐、高效是至高境界。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耐心的纠正、智慧的启发、适时的点拨,在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营造出更加和谐而热烈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或尽享语文之美的神情,或动情的朗读,或思维独特,或文采飞扬,或严谨的表述,都会增添教学气氛美。例如,学完《牛虻就义》后,我拓展引伸:根据你对文中“牛虻”这一形象的印象,请你在牛虻的墓碑上写一篇简短的墓志铭。生1: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2:你是一只勇敢乐观的飞虻!生3:这里长眠着一个英勇战斗的革命者。学生精彩纷呈的发言,让我们共同得到了“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的惊喜。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我启你发,而是双方融洽交流,互动式和谐发展,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参与、竞争、表现、更新”的愿望。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愉快,真可谓两全其美。
语文课是美的空间。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满园春色,享受教与学浑然一体的佳境,体验在教与学中共成长的愉悦。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还可以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创造美、迁移美。因此,我认为语文是美丽的过程,我要让学生美丽着语文的美丽,快乐着语文的快乐,感动着语文的感动。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