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09-08-31 07:45邹淑珍张春琴李以镔
职教论坛 2009年21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模式应用型

邹淑珍 张春琴 李以镔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断层,这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而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机遇。在阐述技术本科的概念基础上,分析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原因,并就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关键词:技术本科;产业结构调整;应用型;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本文为2008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08ZD0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邹淑珍(196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张春琴(1976-),女,江西樟树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李以镔(194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1-0022-05

一、“技术本科”的概念界定

关于“技术本科”的概念,目前来讲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定义,研究者多是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对技术本科进行描述性的定义。由于不同研究者关注的具体问题以及研究取向和方法的不同,对技术本科的界定也各不相同。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本研究借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教育的界定,认为“技术本科教育”即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实施技术师基本训练的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是与本科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同“级”,但有“类”差;与专科技术教育同“类”,但有“级”差的教育。

二、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机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阶段。第二次现代化带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使这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此外,以高新技术改造的制造业也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而且我国的工业经济和传统农业也通过高科技和知识资源的注入正在转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原因所在。

(一)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人才的需求状况

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发生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产业的高级化,即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物质、资本密集型过渡,此阶段简单劳动力成长为初级技术人才: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此阶段对中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对中级技术人才的操作、指挥管理的能力要求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在此阶段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因素,知识作为要素直接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物化在产品中。形成高额的附加值,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成为决定这个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重点在人的知识、智力、创新能力等高级技术人才的开发。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决定人才的类型结构;产业的高级化决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构成,即决定人才的层次结构。

(二)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来看,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2005年第四季度全国116个城市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一方面表现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求大于供这一结构性的矛盾。其中需求量大的主要是一些应用型人才,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较大,其求人倍率均大于1,为1.06,特别是是高级工、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34、2.25、2.这反映出高校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发展技术本科教育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既有总量上的矛盾,也有结构性的矛盾。主要在于由于产业调整,转移人员比较多且素质较低,以及近几年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所致。有学者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发现经济增长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计算,难以吸纳逐年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但从本质上来看,劳动力的就业矛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亚洲开发银行汤敏博士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是高级技术人才的断层,这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而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鄙视技术,忽视技术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不完整,影响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以科学教育主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现象,不能说与近几年来在产业中出现“技术黑洞化”现象,以及整个产业劳动力大军中技术型人才的稀缺没有关联。

其次,从高等院校内部来看,高校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与产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普通高等院校科学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人才培养大多定位于科学研究型人才,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和逻辑论证,办学标准和模式趋同,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单一和陈旧,缺少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在我国现有的定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中,一方面,为了摆脱技术教育是低水平教育、高职院校是二、三流院校的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全盘照搬科学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热衷于升格并向普通高校靠拢,缺乏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教育模式,特别是还没有建立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之受时间、学制以及生源等因素的影响,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在技术运用能力方面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这种非科非技的人才与我国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距较大,而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甚至受技术决定论的影响,忽视了科学理论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而教育的滞后性使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没有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反而由于忽视科学理论使其失去了发展的后劲。这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升级之后,原有的技术型人才不能实现工作转移的主要原因,导致了这部分技术型人才的结构性失业。

三、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对于技术本科院校而言。关键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市场,培养创新型技术本科人才。长期以来,在教育的质量观上,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潜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大都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技术本科教育应是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准备。它所关注的焦点,应在于尽可能提高受教育者适应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因此,这一类型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必然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树立多元人才观,注重为各类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其次,面向市场,以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第三,以能力为本,学用结合,注重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第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

2与产业行业企业密切互动,搭建技术本科的生命之桥。技术本科教育为了达成其“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一开始就必须将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融入其全部生命。具体讲来,应从招生开始,覆盖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等方方面面,直至毕业生的就业。

3注重基础、关注个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知识层出不穷,课程的门类及内容有增无减。教学体系中有限的课容量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出路之一是提炼基础性的内容,基础性的知识与学生的潜能相结合,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学生可以凭借它去开辟新的领域,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注重基础。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发挥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精神的根本前提。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乏,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学习循规蹈矩,也就谈不上充满独立性和个性特征的思想和创造了。在构建创新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把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如应加大学生选课权,学习方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

1人才培养制度层面

①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作为教学型院校,技术本科教育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带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要服务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此,第一,要优化专业设置。对于新建的技术学科院校而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紧跟市场需求,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身特色与品牌,而不能盲目求高、求大、求全,对脱离学校实际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专业要坚持不为。第二,专业设置要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为准确把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方向,技术本科院校要特别跟踪行业、职业或技术发展需要,关注区域支柱产业、新技术产业对理论技术、智力技术为主的人才专业方向需求的变化,及时增设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策略之一便是产学合作,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保持密切互动关系,专业建设工作由行业企业和专家直接参与,与学校共同完成。第三,要适当拓宽专业面。技术本科院校的专业主体应体现实用型,特别是要注意组建有很强应用特性的工科类专业群,以确保技术本科院的办学目标,通过学科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根据需要设置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技术本科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过程中,十分注重专业和学科的综合、融合。

②修业制度。创新行为源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而只有与众不同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出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路径方面,让学生自由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了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技术人才,技术本科教育应试行弹性学制,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是技术本科的活力所在。

第一,实施弹性学制。“弹性学习制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在学习制度诸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手段、学习时间)均富有弹性的学习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弹性学制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毕业,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期毕业,所以弹性学制的实施能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第二,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是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和管理方式,是弹性学制的基础。它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的总量,并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标准。学分制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技术市场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为完善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技术本科院校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A打破传统学年制下的教学计划,设计学分制的新体系。学校应组织教学人员、社会专业人员和课程专家联合攻关,对传统的、系统的学习内容加以功能细分或重组,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按学习者的特长兴趣,或定向就业、或依据拓展需要进行内容组合的选择,开设可多重组合的小型课程,有时同一学习目标也可有不同内容组合形成不同的方向。

B实施选课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在选课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认为是必要的而且有兴趣的课程选读,允许跨系、跨校选课,允许主、副课程兼选,根据需要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自主权利。

C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

D打通校际问、院系间关系,相互承认学分,做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E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为一些学有余力

院校的教学活动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会调研、第二课堂学习,支持他们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同时可以建立学生独立立项的科技创新项目等。学校成立大学生技能竞赛委员会,出台系列措施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并将某些常规比赛的辅导、培训列入选修课,为获奖及作出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提供奖励,为学生提供活动专项经费等。

3人才培养手段层面

①教学组织的多维性。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包括教师教学组织多维性和学生学习组织的多维性。创新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教与学的组织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组织模式,根据需要实施多样的组织方式。

原有的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校一院一系一室的固定树状一维结构。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研室。教研室对于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都起过重要作用。但作为本科院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科研任务。随着教师科研任务的加重,上述单一化的刚性基层组织形式对师生则具有一定束缚作用,不利于教师参加跨院(系)合作的科研项目,也不利于选修课的开设。因此,有必要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新情况,建立教学基层组织的新形式,按教学和科研两类任务对教师加以组织,实行教学、科研二维模式管理,一个教师按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参与(或隶属)相应的教学组织(如教研室),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课题,参与某个科研组织(可以跨校、跨院、跨系),教师属于哪个组织,可以根据承担任务的变化而灵活组合。这种多维的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加大了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人员实践的联系,通过交流互动,能够激发教师改进教学、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科研,对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组织,传统的教学一直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教学效率高、成本低、便于管理,但却很难惠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弹性学制教学管理体制下,应灵活组织学习组织模式,改变单一的班级组织模式。一是保持现行班级制度不变,班级仍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团体,但选课则完全可以分散,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二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采取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纯的讲授教学,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⑦教学方式的互动性。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懒于思考,满足于记笔记,完成作业,考试通过。技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抛弃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积极思维的共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③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大学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技术本科院校应开设出有层级的模块课程组合,形成“大平台、小单元”的课程模式。搭建“基础平台”(特定学习目标所需的文化、专业入门知识与技能、生涯发展基本知识与能力、相关职业道德和习惯训练):专业平台(职业或技术原理、专门知识与技能、实训与实习)以及拓展平台(后续发展准备)。学习者可以随意选定学习顺序,完成特定学习目标所规定的内容。

在实践环节上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和动手搞实验。鼓励他们大胆搞发明和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

④学习手段的多样化。技术本科院校要实现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尝试正规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学习方式的融合——学历教育中含有证书课程或叠加技术等级证书课程:同时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尤其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等)引领学生学习手段的更新。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实际操练与模拟学习并举;学校学习、工作学习与网络学习并举;课堂集体、小组与自学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并举。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J],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1998(1)

[2]岳昌君,丁小浩受高等教育者就业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6)

[3]岳昌君,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国际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2)

[4]任淑淳,杨俊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5]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